痛风4年,尿酸555,服用四妙散加味,一个月降到360,怎么做到?
到了夏天,一来人们宵夜的机会多,有的人就禁不住美食诱惑放肆一点;二来,人们睡觉喜欢开着空调,夜里也喜欢纳凉;倘若再连续加班熬夜,身体劳累,你担心的痛风,恐怕是离你越来越近了。那要是真的诱发了怎么办呢?如果除了关节红肿热痛,特别是关节在下肢(双脚的第一跖趾关节),舌苔黄腻,舌尖红,脉滑,证属湿热蕴结型痛风急性期,如果单纯的采用清热解毒的四妙散加味,尽管也能快速缓解症状,但似乎远期疗效不怎么样,预防发作上差点,而我看的一个加上通径活络的药物后,结果就不一样了。先来看一个案例——小靳,痛风4年,体胖, 更多
古方计量单位今解
来源:【中国医药报】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而颇有出入。方剂中常用的“两”就有很大的变化。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经现代研究确定,秦、西汉时期一两只有15.6克,东汉时一两变为约15.4克,魏、晋时期一两是17.7克,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克以上,直到明、清两代才大体稳定下来,计量以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一钱约为3.125克,故古方中的一两都换算成30克。在古代医药书籍中,一些特殊计量单位也比较常见 更多
据说这病是十男九,十女十,但轻微的其实还好,基本可以说是无感。而如果是严重点的,那花样就太多了,什么粪前有血是外痔,粪后有血是内痔,肛门有虫叫举痔。等等。鸡冠痔,指肛门部生痔如鸡冠状,硬而赤肿作痛,搔破后则出血流水。莲花痔,指痔形似莲花。其特点为肛外口长出了多的肉肉,层层叠起不说,还有细孔,时不时出脓水且自觉痒痛。比单纯的痔疮严重多了。不管是鸡冠还是莲花,除非拿两个镜子折射照,否则就算长成芍药,又如何?而不舒服的感觉,才是让屁屁记忆深刻的:鸡冠痔红肿痛,易出血。莲花痔痒痛有孔且流脓。白及,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味苦甘涩,性寒,内含丰富的粘液质。口水属清稀粘液,以往被虫子咬了,老人们常沾点唾液擦一擦,有些情况下还真能消肿止痒。白及的沾液质可比口水稠厚多了,天然具备收涩疮面脓水,止痛止血的功能。且白及并不是只管操作不管维修,它蚀掉败腐死肌后,还能使疮面长出新的肌肉。白蔹,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味苦燥湿,性寒清热,与白及一样含粘液质,且白蔹的淀粉也重,研末撒或调涂,可吸收腐败疮肿,消肿止痛,并与白及一样能修复疮面,生出新肉。与白及相比,白蔹尤能消肿止痛,故又名见肿消。对于鸡冠痔红肿痛可谓克星。通常来说,白蔹白芨合用,多见于敛疮方中,二味互相帮衬,增强敛疮消肿,止痛止血之能。疮消则痒止,肿消则脓止,无论鸡冠痔红肿痛,莲花痔痒痛且流脓均适用。因二味去腐生新之后,可让皮肤白皙,这大概是二味均姓白之原因吧。木鳖子凉而苦、微甘,可燥湿健脾使湿不聚而消肿散结,止痛。并散血热、清热凉血。痔疮出血不是和血热有关嘛,所以就将它请到了这个治鸡冠痔莲花痔的方中,攻血中热毒而疗疮了。桑螵蛸甘咸平,是固精缩尿的名药。莲花痔鸡冠痔肿物突出明显,压迫到尿道,容易引起排尿困难,这也是桑螵蛸在本方的作用。四味妙药用量均衡,就像翻修旧墙,去腐的去腐,铲墙的铲墙,堵漏的堵漏,粉刷的粉刷,还顺带着将水管修了一修。使用时均制作为散剂,配上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的乳香,将乳香用开水浸泡后磨碎,再纳入上述药粉,调得稀稠适宜,摊纱布上贴痔疮处,次日拆下,消痔不说,且无疮瘢。以上无论是华佗神方用黄连加赤小豆敷,还是四妙散敷,均以清热为主,而痔疮通常因湿热而起。配用乳香,则是因浊气淤血流注肛门,都能发痔。再聊聊,虽说痔疮是传说中的大众病,但按痔疮多为湿热而起之说,确是膏梁厚味或是饮食太燥才易招惹痔疮报道。我以前觉得说十女十痔夸张了,直到有次吃的太过燥热……所以从小我们学到的营养知识:饮食要均衡,其实也是防范痔疮金句呢。 而最能平衡膏梁厚味的,当然是蔬菜。平时大家也许感受不到疏菜的好处,但最近看到的一张图,笑叭了。
|
痛风4年,尿酸555,服用四妙散加味,一个月降到360,怎么做到?
到了夏天,一来人们宵夜的机会多,有的人就禁不住美食诱惑放肆一点;二来,人们睡觉喜欢开着空调,夜里也喜欢纳凉;倘若再连续加班熬夜,身体劳累,你担心的痛风,恐怕是离你越来越近了。那要是真的诱发了怎么办呢?如果除了关节红肿热痛,特别是关节在下肢(双脚的第一跖趾关节),舌苔黄腻,舌尖红,脉滑,证属湿热蕴结型痛风急性期,如果单纯的采用清热解毒的四妙散加味,尽管也能快速缓解症状,但似乎远期疗效不怎么样,预防发作上差点,而我看的一个加上通径活络的药物后,结果就不一样了。先来看一个案例——小靳,痛风4年,体胖, 更多
古方计量单位今解
来源:【中国医药报】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而颇有出入。方剂中常用的“两”就有很大的变化。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经现代研究确定,秦、西汉时期一两只有15.6克,东汉时一两变为约15.4克,魏、晋时期一两是17.7克,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克以上,直到明、清两代才大体稳定下来,计量以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一钱约为3.125克,故古方中的一两都换算成30克。在古代医药书籍中,一些特殊计量单位也比较常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