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

【原】脾胃不好百病生,健脾胃的16种中成药

脾胃虚弱3个时期:短期:造成积食、肚子胀,湿气重。中期:引起气血亏虚、心悸失眠、身体没劲乏力。长期:脾胃不能正常运转,易伤阳气,导致阴寒内生、胃寒疼痛、手脚发凉、脾虚拉肚子。来和大家分享健脾胃的中成方:1、四君子:不热不燥,温补中气,像是脾胃气虚,不想吃饭,食少便溏都可以参考,是健脾益气的基础方。2、六君子:在四君子丸基础上加了半夏、陈皮,增加了燥湿化痰作用。3、香砂六君丸:增加了和胃、理气消胀的作用。像是脾虚气滞,吃完饭肚子胀得厉害可以参考。4、泰渭散:温中散寒,抗炎生暖,健脾养胃,脾胃虚寒导 更多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卷一 第八条】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兆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脉浮大而芤”,是几近于散脉了,说明体内津气已经大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说明肺热犹盛。里热盛,仍需白虎汤辛寒透热;但气津已伤,故加人参益气生津。吴鞠通自辨曰:“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但实际上人参并非固阳之药,实乃益气生津之品。本证热盛气津两伤,正合其用。如果以津伤为主者,用西洋参益佳。如吴鞠通医案:“温疫: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杨,温病自汗,脉浮芤,神气昏瞀,时有谵语,可先服牛黄丸二丸,继以人参白虎汤:生石膏八两(先煎)、洋参四钱、知母四钱、京米二合、炙甘草一两。……”即是以洋参代人参。

再者,自辨中“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兆也”亦值得商榷。大汗如涌是白虎四大证本证;鼻扇,既可能是肺气大伤,也可能是肺热壅盛;脉散是津气大伤,未至“化源欲绝”。所以此三症未必一定是“化源欲绝”。吴鞠通之所以要如此强调,主要是温病最重化源,“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所以特别指出,以示人重点。

脉散大,则是津气更伤,所以要急用人参以固之,并且加大人参用量。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温病条辨》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七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六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条)

  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辞古奥,学习者往往觉得比较难懂,读了之后又很难直接用于临床实践。我的新书《一起读内经》立足于临床,用比较浅显的文字解读了《内经》重点条文。有解读、有分析、有方药、有医案,还有名师作序,作者原声音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好地学内经,用内经。现在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赞微店购买!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
【原】脾胃不好百病生,健脾胃的16种中成药

脾胃虚弱3个时期:短期:造成积食、肚子胀,湿气重。中期:引起气血亏虚、心悸失眠、身体没劲乏力。长期:脾胃不能正常运转,易伤阳气,导致阴寒内生、胃寒疼痛、手脚发凉、脾虚拉肚子。来和大家分享健脾胃的中成方:1、四君子:不热不燥,温补中气,像是脾胃气虚,不想吃饭,食少便溏都可以参考,是健脾益气的基础方。2、六君子:在四君子丸基础上加了半夏、陈皮,增加了燥湿化痰作用。3、香砂六君丸:增加了和胃、理气消胀的作用。像是脾虚气滞,吃完饭肚子胀得厉害可以参考。4、泰渭散:温中散寒,抗炎生暖,健脾养胃,脾胃虚寒导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八条)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