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前
在介绍稀土元素时,有同学表示这一堆元素名称没几个字是认识的。这实在是很正常。
很多元素都是近一两百年才发现的,而且国外给这些元素的命名更早,所以当把这些元素翻译成中文时,虽然偶尔也可以借用以前就有的字,但往往需要专门造一个新字才行。不过好在这些字大多是形声字,所以不要管它的偏旁,只念半边基本也能念对。
给元素取名或翻译的时候,一般很难兼顾“信、雅、达”的要求,所以总是会有所取舍。但各种元素的名称来历都还颇有趣味,请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氢(H)的英文名为hydrogen,取自法语“hydrogène”,意为生成水的物质,因为氢气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能燃烧并产生水。在日语中,氢的译名“水素”也就是这么来的。
当被翻译成中文时,氢首先被叫做“轻气”,意为最轻的气体,后来为了用一个字表达出轻气的意思,就造了氢字来专门指代H元素。
氦(He)的英文名为Helium,意思是太阳(源自希腊语ἥλιος),因为氦的发现来自对日全食的观测。通过对太阳色球层光谱的分析,人们发现了一条由未知元素引起的波长为 587.49 纳米的亮黄色谱线,因此将其叫做来自太阳的元素。
当被翻译成中文时,一开始选择的译名是“氜”(读作“日”),在意思上与英文接近。但后来为了让发音跟英文更为一致,就又改成了氦。
锂(Li)的英文名是Lithium,源自拉丁语中石头的意思(λίθος),因为它是在固体矿物(透锂长石)中被首先发现的。当被翻译成中文时,Lithium的第一音节发音“里”,加上表示其金属属性的“钅”就组成了Li元素的名字。
铍(Be)的英文名是Beryllium,因为它首先是从绿柱石(Beryl)中被发现的。铍的中文命名逻辑跟锂类似,不过铍并不是一个新造的字,它的中文原意是一种双刃兵器,另外中医里用的长针也叫铍针。
硼(B)的英文名叫Boron,因为它是从硼砂(Borax)里被发现的。当然硼砂在中国是古已有之,因此虽然硼和Boron在发音上不算很接近,但也不必麻烦造新的字了。
碳(C)的英文名为Carbon,源于拉丁语“carbō ”,意思是煤和木炭。在中国,木炭也是古已有之,因此不必为了追求音同而造新字。只是为了将质地混杂的“炭”与质地单纯的元素区分开来,就加了个偏旁“石”以作专用。
氮(N)的英文名为Nitrogen,来自法语“nitregène”,意思是硝石所产生的。因为氮是硝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硝酸在当时又是由硝石生成的。
有趣的是,氮气刚被分离出来时,被普遍认为是有毒气体,因为在纯氮环境中,动物会死亡,火焰也会熄灭。于是日文和韩文中,氮就被翻译为“窒素”。
当被翻译成中文时,氮首先被叫做淡气,因为它可以冲淡别的气体。后来为了书写的简化,就专门造了个氮字来指代N元素
氧(O)的英文名为Oxygen,来自法语“oxygène”,意思是酸的产生者。给氧命名的人是拉瓦锡,他推翻了燃素说并开启了近现代化学研究的大门。虽然后来大家发现这个名字起的有问题(因为氢离子才是酸的基础),但那时oxygen这个名字已被公认为氧的名称了。
当被翻译成中文时,氧首先被叫做养气,因为它被认为是燃烧和呼吸过程所必需的“活气”。后来为了书写的简化,就专门造了个氧字来指代O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