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在我家的海蓝色沙发上,50多岁的好友小花卷缩着身体,像一株被暴风雨摧残过的植物。她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沙发边缘,声音轻得几乎要消散在空气里:“我可以说是自己长大的,从小捡煤、背煤,被父亲当免费雇工使用,父亲特别爱折腾(如今年弄个蔬菜大棚,明年弄个饭店、机动车修理厂,转年再弄个土豆粉加工厂),但折腾的结果是债务。于是,我从初中(16岁)就各种工厂,煤厂打工赚钱给父亲还债(我挣的所有钱每个月开支都一分不留的交给母亲,然后被父亲要去还债),可没得到过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如今她们都离世了,清明要不要去祭拜?我内心非常痛苦。”

这个疑问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释放出无数原生家庭创伤的幽灵。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形成的创伤性记忆会以非语言形式储存在杏仁核,形成顽固的“情绪记忆岛屿”,持续影响着成年后的认知模式与行为选择。

就像好友小花一样,在情绪上,如坐过山车一样不稳定。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大发雷霆,事后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而在人际关系中,也总是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对自己评价亦很低,即使自己有很好的想法,也不敢表达,总是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否定。

所以,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不是简单的一场暴风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和风吹雨打。

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3个迹象

1

情感忽视:被真空包裹的童年

发展心理学中的“情感忽视理论”认为,持续的情感回应缺失会导致儿童形成“假性自体”,这种防御机制在成年后表现为极端的情绪索取或情感隔离。

比如,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10岁的小雨每天独自完成作业后,会趴在窗台数对面楼层的灯光。作为独生女的她,父母是外科医生和会计师,他们用最新款ipad和进口零食填满女儿的物质需求,却永远缺席家长会和生日聚会,导致成年后的小雨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病态的依赖,每当伴侣超过2小时未回信息就会陷入恐慌发作。

2

过度控制:被修剪的灵魂盆景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过度控制本质上是对孩子心理空间的暴力侵占,被控制者往往发展出“代理型自我”,就像被精心修剪的盆景,虽然形态完美,却永远失去了自由成长的可能。

比如,17岁的重点中学学生小明拥有令人艳羡的作息表:早晨5:30晨跑,6:30背诵英语……23点前完成所有作业。这张由母亲制定的时间表精确到分钟,连如厕时间都标注着“不超过5分钟”。当他在高考志愿表写下“中文系”时,母亲当着他的面撕碎了表格。

3

暴力阴影:代际传递的情感诅咒

神经生物学研究证实,童年创伤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发育异常,使受害者对压力异常敏感。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经营小超市的女士,会在丈夫醉酒时把6岁的儿子锁进储物间——这个充满霉味的黑暗空间。致使现年已35岁成年的儿子,每当听到金属碰撞声就会引发创伤性闪回,这种“跨代际创伤传递”如同遗传密码,将暴力编码进家族的记忆基因。

所以,没经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是不可能理解为什么经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总是悲观失落。心灵受创伤的他们总是在折磨自己,自己攻击自己,自己在精神内耗,就像我的好友小花一样。当然,有些人的问题也不全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同时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从原生家庭创伤痛苦走向接纳?

以好友小花的原生家庭创伤痛苦为例,她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情感上的缺失,面对父母的离世和清明节的选择,她的这种矛盾心理非常值得被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依以下一些思考方向,或许能帮助她更清晰地去面对这个决定:

1

关于“祭拜”的本质:仪式是为你服务的

祭奠的核心意义在于生者与自己的和解,而非对逝者的评判。你可以尝试问自己:

如果不去:是否会因违背社会期待而感到不安?或是反而感到一种释然?

原生家庭创伤:被冻结的情感与未完成的成长

如果去:是为了表达未了的情感(如遗憾、追问),还是出于责任感的驱使?

是否存在第三种方式?比如在安静的地方独自追思、写一封信倾诉想说的话、用其他形式纪念这段经历(如捐赠、种一颗树)。仪式可以完全由你定义。

2

承认复杂的亲情:爱与伤害可以共存

父母带给你的创伤是真实的,但矛盾的是,人对原生家庭的情感往往夹杂着本能的牵挂。这种复杂性可能让你感到困惑甚至自责。请记住:

你可以同时感到怨恨与失落。父母的离世可能让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更加凸显,这是正常的。

不祭拜不代表否定全部。你或许在否定他们的某些行为,但仍可承认他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3

关注自我疗愈: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你讲述的经历中,似乎从未被真正“看见”和关怀。如今你拥有选择的权力,这或许是一个重新照顾自己的契机:

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必用传统孝道绑架自己。如果祭拜会让你陷入痛苦回忆,暂时回避并不可耻。

与过去对话:如果内心有未表达的情绪(如愤怒、委屈、疑问),不妨尝试用文字或倾诉的方式释放,哪怕对象是想象中的父母。

寻求支持:若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梳理复杂的情感。

4

关于“原谅”的迷思

社会常强调“原谅父母才能解脱”,但真正的解脱并不一定需要原谅。重要的是:

承认他们的局限:父母可能受自身经历、环境所困,但这不抵消他们对你造成的伤害。

把焦点放回自身:你可以选择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束缚,用当下的行动重建对自己的关怀。

5

最后的建议:跟随内心的节奏

不必急于在某个特定日子做决定。清明只是符号,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处理这份情感。如果此刻感到迷茫,不妨暂缓选择,等到你内心准备好面对时再行动。

你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却依然在思考如何妥善安置这份亲情,这本身已是一种温柔与力量。无论最终如何选择,请记得优先呵护那个曾经被迫长大的自己。

写在最后

纽约大学创伤研究中心的追踪数据显示,68%的成年心理障碍患者存在未处理的童年创伤。这些蛰伏在潜意识深处的创伤记忆,会通过“情绪劫持”机制干扰理性认知,就像永远校准不准的生物钟。

神经可塑性理论给了我们希望:通过建立新的情感体验、重构认知框架,大脑可以逐步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

正如荣格所说:“不是光明驱逐了黑暗,而是我们对光明的觉知重塑了黑暗的形状。”

每个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个体,都在完成对家族命运最悲壮的背叛与最英勇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