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到元青花,首先想到的就是苏麻离青,就是看发色符不符合苏料的特征,如果器物的青料特征符合头脑中的“认知”,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件元青花是真品,然后再仔细看黑斑下不下凹,有没有锡光斑,线条晕不晕散,有没有串珠现象,纹饰对不对,画风像不像元代的等等,如果是这样就掉坑里入了圈套了,有了先入为主的意识,在坑里再看这件器物的胎釉、底足、绘画的艺术性等等,就会越看越像元青花,进而得出结论,这就是元青花。
上图元青花竹梅匜、龙纹高足碗、芦雁衔枝小盘,各位觉得是真品还是仿品呢(答案在文末)。
这第一步错了,道行不深者就会一错再错,陷入赝品设置的圈套里,仿制者既是仿制高手,又是心理学家,他们知道收藏者一看到元青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什么,要研究探秘的又是什么,所以他们在大家关注的重点上费尽了心思,突出了仿品的细节特征,以此抓住藏家的心,引导藏家进入圈套里跟着感觉走,和所谓的“元青花特征”捉迷藏而难以自拔,钻入购买元青花赝品的死胡同里,做着黄粱美梦永不醒悟。
元 青花云肩云龙纹铺首罐,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如何避免落入圈套,提高对元青花的鉴赏水平,已经掉入坑里的如何爬出来,这是摆在藏家面对元青花时的首要问题,其实,掉入坑里进入圈套并不奇怪,很多玩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笔者也一样,在没有吃透老瓷器的本质之前,也曾在坑里死研着“元青花的特征”。
那么,鉴定一件元青花,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呢。
玩瓷器的都知道,瓷器刚出窑时,釉面崭新锃亮,光泽耀眼,俗称贼光,老瓷器釉面熟旧,光泽内敛温润,宝光熠熠,腻滑温润,包浆明显,俗称宝光。釉光由贼亮到内敛,需要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时间越长釉面越熟旧,光泽越内敛,宝光越温润,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随着时间的增长,釉内物质分子由稳定饱和状态向不稳定饱和状态缓慢递减,釉面已经“玻化”完成,釉表长期在地下相对恒温的环境里或者与空气长期接触氧化,由崭新感向熟日感缓慢地发展,形成老瓷器里外、釉和青花、胎足等老的味道,这就是熟旧感,熟旧感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瓷器釉面的逐渐老化并逐渐变成熟旧,从出窑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逆转,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瓷器包括元青花无一例外,如果认识了瓷器的熟旧感,你会发现,所有馆藏、拍卖的元青花都是有熟旧感的,当然,个别拍卖品也没有熟旧感,这和元青花本身的新老没有关系,你懂的。
当一件熟旧感很明显的元青花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是要高度重视的,因为熟旧感是不可仿制的,经过1300度左右高温烧出来的瓷器,硬度很高,釉面铮亮,再怎么做旧,都改变不了釉新的本质,真正的熟旧,唯时间可以改变,所以,鉴定一件元青花,熟旧感是最为重要的,是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后面的一切;没有第一步这个“1”,后面的一切都是零。
和釉的老熟感一样,底胎的老熟感也是相当重要的,但底胎的老熟感呈相要比釉的复杂很多,不同的环境会带来不同的胎色老相,有的干净,有的有土沁或其它沁色,表象不一样,但老熟的本质是一样的,显得干爽,熟入胎骨,绝大多数抚摸起来很光滑,有的看似粗糙,摸起来仍是光滑的,有的看似很脏,但这种脏浸入肌理,不管怎么浸泡都无法清除,虽脏却给人干净的感觉,与仿品人为的弄脏截然不同,仿品的脏是真的脏。
元 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底足,高安市博物馆藏。
元 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瑞兽纹双耳罐底足,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 青花云肩云龙纹铺首罐底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元 青花海水白花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底足,河北省博物馆藏。
元 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底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瓷器收藏的本质,是一场眼力与时间马拉松的较劲,当藏家能体会出一件瓷器釉面、底足的自然的熟旧感,感受到成化斗彩的姹紫色呈现的’胶质感’而非现代化学彩料的’玻璃光’,感受到明清彩瓷那 抹 淡 黄 绿 彩 边 缘的’蛤蜊光’呈现出来的自然老化、氧化而非酸蚀痕迹,便真正读懂了时间留在瓷器身上的时光印记,鉴定河流的深浅,终须用实战经验作丈量之尺,让器物本身成为最高明的老师,毕竟在收藏江湖,最权威的说辞永远是穿越时空的物证本身,一件熟旧感明显的器物摆在桌子上,真理便摆在了桌子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瓷器鉴定的真谛。
釉光是瓷器老化最本质的核心,釉面的润泽感是瓷器老化的本质体现。在最本质的胎釉里,胎还有接老底的可能,与釉相比较而言,胎的信息量也没有釉面这么大,所以,从釉面入手,通过釉面的润泽感体现出来的信息,简单、高效、快速的进行判断,如果釉面温润的特征是老的,再辅助以常规内容的鉴定,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釉面是新的,细节特征等不管是多么的相似,绘画怎么的生动传神,它是假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元 青花缠枝花卉如意头云龙纹铺首罐,保利香港2016年拍品,成交价960万港币。
润泽感有很多种,油润感、温润感,酥油光、老光等都是润泽感的不同体现,为什么老瓷器的釉面会润泽,是因年代久远,釉内和釉面分子流失严重,老化也严重,反射光的物理性能发生了改变,使釉面呈现出油润的质感,温润晶莹,釉面润泽的常常也是光滑的,摸上去滑溜溜的,这种润滑的釉面,行家一般都用来作为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这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样的釉面,都是老瓷器较为典型的釉面,可以证明器物的老,当然,这要排除加入消光剂产生油润感的赝品,这种赝品虽很润泽,但毫无熟旧感。
元 青花龙纹缠枝牡丹铺首“王”字大罐,北京瀚海2006年拍品,成交价1265万。
仿品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的釉面温润的效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面很新,虽然温润,有的还非常的油润,甚至比老瓷器还润,润在崭新的釉面上,温润的光感很强,很鲜艳,很鲜活,很新鲜,釉面新感无处不在,仿品处理了光不刺眼的特性,但釉的本质还是新的,它的分子结构还处于最高、最活跃状态,分子密度也是饱和状态,所以釉面反射的光点虽润,却很新,是很新的润,与老瓷器的老光比较,一个是光鲜的润,一个是熟旧的润;一个是游离在釉表的润,一个是沉入釉内的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新釉,新鲜感强,一个是旧釉,熟旧感强,新釉的特质是外烁,旧釉的特质是内敛,所以依附在外烁的釉里的润是外烁的润,依附在内敛的釉里的润是内敛的润,虽然都是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元 青花云肩海马缠枝花卉纹铺首盖罐,2008年香港苏富比拍品,成交价2272万。
四、青料和文化特征也是重要的,但在元青花的鉴定中不是最重要的。
1、元青花的苏麻离青料是不可再生的,其特征在元青花鉴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本质上是一种富含氧化钴的铁矿石,含氧化锰微量,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由于氧化钴含量极高,所以发色靛蓝,又由于氧化铁成分高于氧化钴4-5倍,所以在釉面上形成了大量的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也就是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晶体成分,故有明显的锡光,这种光泽是磁铁矿为主的晶体闪光和氧化钴深蓝色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元 青花云肩凤纹缠枝花卉铺首罐,2020年北京中贸圣佳拍品,成交价1380万。
2、元青花的苏麻离青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元青花的青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进口的,有国产的,有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的,混合使用的又分别有不同的比例,进口钴料自身因其是伴生矿的特性,提炼技术的局限,本身也存在差异性,窑内温度、气氛等也会影响到青话的发色,使得元青花的发色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青花料体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也因此而复杂多样。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元青花实物看,体现了元花青料呈色的复杂性,国内外博物馆,各大拍卖公司拍卖的元青花,它们都体现着元青花青料呈色的多样性。
元 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保利香港2022年拍品,成交价3450万。
3,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化学料的化学成分与苏麻离青料的成分是基本相同的。
景德镇繁荣的仿古瓷产业,产业链早已高度完善,当下制作的胎釉原料越来越接近真品;随着高科技的加持,胎釉的化学元素的比例与真品也越来越接近;烧造技术不断进步,青花的发色已能乱真。曾被视为元青花“指纹级”特征的苏麻离青铁锈斑,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最新研究显示,高仿品已能通过化学镀层+纳米级氧化铁喷涂技术,复刻出与真品高度相似的“铁锈斑”效果,甚至骗过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某实验室模拟实验表明,仿品表层钴铁比例与真品误差仅±0.3%,而釉下凹陷纹理通过激光蚀刻+釉料填充工艺,可完美复现“吃胎”手感。当然这种高仿品一般的古玩是没有的,它们有特殊的市场通道,市场上有的都是两三千元一件的永远充满市场的“元青花”。
元青花制作的工艺,窑炉、窑具、和烧窑技艺,纹饰题材和绘画艺术等都是元青花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代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装饰艺术在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胎釉结合紧密,青花发色饱满浓郁,呈色多样,纹饰布局富有韵律感,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风尚,其形式优美,纹饰生动流畅,既是高度艺术化的实用器物,反映了元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景象,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 青花龙纹缠枝牡丹铺首罐(有残),上海仲轩2024年拍品,成交价480万。
随着仿品技术的不断完善,文化、细节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逐渐失去了作为鉴定依据的意义,而且差距越小意义就越小,弱化了文化层面的鉴定依据的可信度。
例如,就纹饰的描绘而言,现在的元青花仿制行业,有的师傅只画花卉,有的师傅只画人物,一画就是二三十年,熟练程度和艺术水准与元青花的画师已难分伯仲;就算是元代的师傅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的恐怕也不会很多,毕竟在元代,五六十岁就是实实在在的老人了。
再如各种黑斑、铁锈斑等细节上的特征,仿制者攻克了三十多年,表面上已经和真品很接近了,不少特征仅用肉眼观察很多人已经分不清真假了,比如,元青花青料浓重处的下凹,2000年前后仿品是基本没有的,偶尔有是加重笔触点出来的,2005年前后,下凹是用工具做出来,然后绘画时加重笔触,铁锈斑点下沉不自然,到了2007年前后随着市场上钴料配方的改进,铁锈斑的多少、轻重、下沉、晕散等特征都可以做出来了,2010年之后,元青花的基本特征基本上都仿出来了,到了2015年左右,所有仿元青花的特征得到了强化,与真品的特征进一步拉近,之后经过十年的不断调整,到现在,仿得好点的元青花,要是与真品放在一起销售,估计很多人会选择仿品,因为仿品的各种特征更为突出。
基于以上元青花的青料特征和化学料特征的实际情况,基于现代工艺的进步和熟练的画工的客观事实,鉴定元青花如果还是按照教科书里的那一套,不能与时俱进,被普通的仿品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吃药闹笑话是肯定的,所以说,青料和文化特征虽也重要的,但在元青花的鉴定中它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五、在宏观鉴定的基础上辅以微观鉴定,为鉴定提供科学的证据。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技术,是通过显微设备观察和分析陶瓷表面及内部微观结构特征,从而判断其制作工艺、年代、真伪等信息的科学方法。元青花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其微观特征不仅反映了元代制瓷工艺的独特成就,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青花发色及老化痕迹等共同构成其独特的“时代指纹”。结合传统目鉴与微观分析研究为鉴别真伪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还不可仿制的微观痕迹,在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宏观鉴定加微观鉴定的方法,越来越得到了行家、专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藏家也开始运用微观鉴定技术给自己的藏品寻求更加可靠的科学痕迹。北京的刘育麟老师开办的“国珍府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技术培训”已经开展了50期,研究古瓷器显微鉴定十多年的“福博艺术品检测鉴定中心”,收集了数量众多的各朝代瓷器釉面的老化氧化标本。微观痕迹的依据,在鉴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些不可仿制的古瓷自然形成的老化痕迹,在瓷器的鉴定中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如下图元代瓷器釉面的氧化微观特征,在现代仿品的釉面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福博艺术品检测鉴定中心采集的元代瓷器釉面微观图。
民藏的这类元青花重器,该怎样来鉴定它的真伪呢,正确的方法,正如笔者上文所说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看这件器物有没有元代瓷器应有的熟旧感,如果有熟旧感,那这件器物就值得认真的研究,如果没有熟旧感,也没有明显的出土痕迹,胎釉很新,元青花的特征看上去很明显,这样的元青花,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仅凭所谓的“元青花特征”来断真假,那可能就永远走不出元青花鉴定的误区了。
当下元青花鉴定的方法、秘籍很多,笔者的方法也许过于谨慎,也许会错失很多捡到元青花宝物的机会,与元青花鉴定大家及很多行家的方法不一样,但这应该是一个避免踩雷吃药的好办法。当然了,运用这样的方法,市场上和藏家手里的元青花基本上第一步都是过不了关的。
那么,笔者所藏这个铺首罐,是真是假呢,下面逐条分析:
元 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笔者藏。
这件青花缠枝花卉如意头云龙纹铺首罐,高38厘米。实物的熟旧感很明显,所有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但用手机拍摄出来的照片,熟旧感已大大减弱了,熟旧的质感在图片体现不出来,
此罐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青花纹饰堂皇富丽,堪称元代青花器之典范。罐短颈,鼓腹,肩部塑对称双兽耳,兽耳衔铁质圆环,气息宏伟。通体以青花为装饰,自上而下共分七层,口沿为卷草纹,颈部中间以凸弦纹相隔,下部饰一周缠枝花卉纹;肩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云头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绘双龙纹,巨龙相互追赶,气势威武;下以一周卷草纹为界,胫部为不相连的变体莲瓣纹。无论造 型、纹样,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罐腹部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刚柔并济,纹饰流畅,为元青花典型的风格。此罐青花发色灰蓝下沉,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适中,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与一般罐类内部随意荡釉不同的是,此类铺首罐内部多是满釉,或以其用途有关,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
铺首罐的胎看似粗糙,摸起来仍很光滑,熟旧感浑然一体,胎色老相自然,熟入胎骨,这种浸入肌理熟透了的“脏气”,虽脏却给人干净的感觉,不管怎么浸泡都是无法清除的,就像是一块古老的城墙老砖,洗得再干净,它也是很熟很干净的,与仿品人为的弄脏截然不同。
元 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底足,笔者藏。
元 笔者藏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金属环。
这个罐上的铺首的金属环在其它元青花罐上也曾出现,由此也许可以推定这类铺首罐上也有环,有行家推测金属环是铁质的,这个罐上的铁环锈蚀很严重,铁性完全锈蚀了,显得较轻,元青花产出至今约有650年左右,这个罐上的铁环应该也有这么长的历史了,能不完全锈蚀掉,真是万幸,而其他一些罐的类似铺首上我们常常还能看到锈痕。
这个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值得研究的,常识性的理解那就是穿上绳子用来提这个罐子的,也有的说是装饰性质的,笔者认为应该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除此之外,其更深的含义还应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古人的文化愿景。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铺首,早在商周时期,铺首就作为祭祀工具上的纹饰而存在,那时候的铺首带有不同的宗教色彩,到了汉代铺首由装饰花纹转为实用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敲门叩门挂上明锁,汉代以后由于冶炼金属的工艺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铺首的外观奢华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它逐渐成为了身份等级的象征,铺首也渐渐带有官本主义、等级特权之类的色彩,但不管在哪个朝代,铺首都被人们寄寓了镇宅辟邪、家宅的美好祈盼。
在瓷器鉴定中,润泽感和光滑感是行家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釉面润泽感和光滑感很好的,综合考证如果这个润不是仿品添加消光剂产生的润,它就是自然形成的润,是时间留在釉面上的印记,这样的瓷器必老无疑,因为几乎所有的老瓷器都有润的特征,都有这样的时光留痕,凡老瓷必润,凡老瓷必光滑。
元 笔者藏青花铺首罐局部图,自然光下手机拍摄。
鉴定一件元青花,胎釉的熟旧感有了,釉面的润泽感、光滑感有了,就可以基本判断这是一件老瓷器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考证青花料的发色,纹饰的绘画风格,以及由青料和笔画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细节特征,如果这些与青料的基本特征和时代的风格特征基本相同,那这件老瓷器就可以加分,特征越符合,风格越明显,加分就越高。
元 笔者藏青花铺首罐局部图,自然光下手机拍摄。
熟旧感、润泽感、光滑感、青料特征和时代的风格特征都考证之后,还要进一步考究器物的细节特征,通过细节特征的考究,进一步印证和充实宏观鉴定的判断内容,给鉴定结论提供更多更充分的依据。这个铺首罐里外的局部釉面,自然氧化生成了极为自然的蛤蜊光晕,内底部的彩色光晕特别明显,也许与罐内盛放有相关物资有关,外釉仅局部有蛤蜊光,如下图:
元 笔者藏青花铺首罐内部釉面局部图,自然光下手机拍摄。
元 笔者藏青花铺首罐外部釉面局部图,自然光下手机拍摄。
这件元青花铺首罐,鉴定到这里,细节加分项依据过硬,真品的证据摆在了这里,所谓让器物自己说话的道理已经很明白了,下鉴定结论的依据已经够充分了。
第七、微观下釉面氧化及氧化斑符合元代瓷器氧化特征,
元青花重器的鉴定,在鉴定结论的依据已经够充分的情况下,有条件或具备微观鉴定能力的,对器物进行微观痕迹鉴定,提供微观的依据,用微观的依据进一步支撑宏观鉴定的结果,是更为严谨科学的方法,相当于给鉴定结论来个双保险,把判断失误的比例降至最低点,这样的态度,应该是鉴定者所推崇的。
下图为铺首罐釉面氧化斑点斜视微观图,可见大中小不同形状的氧化斑点,肉眼看不到的釉面氧化和轻微的蛤蜊光,微观斜视也能清楚的看到。这些氧化斑点和深浅不一的彩斑是新瓷釉面没有的,是微观鉴定中大家都认可的鉴定依据。
元 笔者藏青花铺首罐外部釉面局部微观图。
下图为微观直视下拍摄的胎土特征,可见大小不一,黏性较大的古瓷胎泥特征,有微腐蚀现象,元青花所特有的“二元配方”、“三元配方”瓷土特征明显,有一定的气孔率及窄扁的空隙,这也是元青花大罐看起来很大,手捧起来感觉没那么重的原因,与相同大小厚度一样的仿品比较,仿品的分量更重,沉手感明显。
元 笔者藏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底足局部微观图。
鉴定结论:
综合以上宏观和微观的鉴定分析,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器型端庄饱满,线条张力挺拔,为元代经典罐式,整器完好无损,熟旧自然,釉面温润光滑,青料发色特征和纹饰风格较为典型,铺首铁环为自然锈蚀,里外蛤蜊彩光温婉凝厚,微观氧化斑等痕迹符合元代瓷器氧化程度,元青花如意头缠枝花卉云龙纹铺首罐,是极为罕见的元青花真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文开头1—3张图片:元青花竹梅匜、龙纹高足碗、芦雁衔枝小盘为元青花收藏研究大咖张庆玉先生在景德镇定制的“元青花研学活动”的礼品瓷,胎釉画功都不错,这样的仿元青花作品,在景德镇很多厂家,只要你需要,一两天就可以大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