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鉴定问题,不管是普通收藏者还是行家、专家,大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多的,关注度也是很高的,笔者也一样,研究和关注花了不少时间,同时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状,元青花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个江湖,各路神仙齐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普通的收藏者,看了两本书或是看了几篇文章,看了几期电视鉴宝节目,抓住自己所理解的元青花的几大特征闯江湖,坚持“两个凡是”,凡是符合特征的,不管新老,一律肯定,凡是不符合特征的,一律否定;体制内的基本上还是坚持元青花的就那几百件,首先在思想上基本上否定了民间出现的元青花,在鉴定技巧上基本上是根据馆藏品总结出来的那些特征,除此以外的其他特征,包括微观特征,在他们眼里一概是不存在的;民间的行家思想上就开放一些,一方面依据馆藏品的特征开展研究,一方面也根据民间的瓷片、残器和出土器进行研究,不少行家还从宏观到微观综合起来考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元青花的基本特征,拓展了元青花研究的领域,借助工具,将眼力延伸到釉层里,研究元青花的态度相对比较实事求是。
由于元青花钴料进口料与国产料有单独使用的,也有和混合使用的,而且使用的时间较长,混合使用的比例较为复杂,使元青花的呈色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同的釉料和相同的钴料比例在不同的窑内气氛条件下呈色也有区别,导致在元青花的鉴定问题上,即使是一流的行家,因各自认知、见识等差异,同一件器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揭示器物的真相,运用微观观察的手段,找出器物微观的一些共性特征,用微观特征佐证宏观特征的观察结果,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元青花的鉴定中,微观不应该缺席。
下面用元青花鉴定实例,谈谈宏观与微观的鉴定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
元 青花双耳衔环三顾茅庐人物故事纹玉壶春瓶,笔者藏。
这件元青花双耳衔环玉壶春瓶,整体上韵味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特征时,它又不是特别的突出,如果严格按照所谓元青花的标准来衡量,不是开门之物,放到市场上,绝大多数藏家是枪毙的,放到所谓的专家面前,估计也是基本上会被判为赝品,如果没有微观的绝对证据,笔者自己也不好下结论,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大家所熟悉的元青花的胎,这样的底胎,特征是不是不够鲜明呢,看上去稍显致密,看不到明显的孔隙,摸上去也没有小孩屁股的光滑感,不符合大师们背得溜熟的元青花胎体教材,实际上元青花的底胎,从来都不是一个面貌的。这件器物的胎土,干净老旧,自然熟旧感比较明显,足端沾有含铁性沙粒,在高温中与胎体融为一体,并有自然的点斑状火石红,元青花底足上也常有这些特征。而且火石红与胎体同步自然老化,有熟旧感,
据相关学者对元青花的胎泥研究资料显示,经比对世界各博物馆馆藏元青花传世品、国内江西省高安市及其它地方出土元代青花遗存瓷器的胎质特征,认为元青花瓷器的胎土主要来源于景德镇昌江西支流(西河)上游安徽省的祁门县坪里,谷口两处山地,还有一处是江西省景德镇南支流(南河)上游玉红、箭滩(玉红、箭滩两地名今在何山有待考)、浮梁新正都的麻仓山及瑶里的高岭山区。其研究的史料为明代的《续文献通考》,其中说到:“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碎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用者多来自祁门,即景德镇所用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续文献通考》是明代王圻所撰著,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编次成书刊出。王圻,字符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御史、陝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专事著述。
依据史料和实物资料,研究结果认为,元青花的胎土由下面四种构成。
第一种,单用一种瓷土。瓷土来源于景德镇昌江西支流上游,安征省祁门县山区的坪里、谷口山区。经水路运至窑场,此两地瓷土质地优良,用此“白不”生产的青花瓷,胎的质地白而纯、细润坚硬。
第二种,用异地复合形瓷土。元代至正年间,虽有水路毕竟是过省的货物难免会加重原料成本,所以窑场为了减少成本,取本地产之瓷土来“参和”远地来的祁门土。
第三种,用江西浮梁县本地复合瓷土。此种瓷器以本地其他山地瓷土按所需比例加参硬度更高的高岭土,是后人所说的二元配方。
第四种,瓷胎用江西浮梁县本地单一土坑瓷土。没参和高岭土或其他土坑瓷土去改良瓷泥的配方,此种瓷泥做成的器物,胎质松如澄泥,观感疏松不硬,但手摸不感刮手。
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实际情况如何,本人对元青花的胎泥研究不深,无法评说,但起码说明了元青花的胎泥是比较复杂的,退一步讲,把以上胎泥的学说且放一边,单就多数人认可的“二元配方”、“三元配方”而言,元青花的胎也不简单,所以,一说元青花的胎就是怎样怎样,似乎元青花的胎只有一种,这样的认知肯定是不全面的。
如果按照大家所理解的苏麻尼青的特点来看,此件元青花是不怎么符合常说的特征的,青料发色不典型,没有发色特别浓重的黑斑,没有明显的下凹,没有铁锈斑和锡光斑,青花发色相对较为均匀,部分纹饰有晕散,线条上的小黑点,即常说的“串珠”现象也很少,虽然典型的元青花特征不突出,但就整体的发色而言,青花发色还较为蓝艳明快,有少量黑斑、下凹、晕散和串珠现象,这类元青花在馆藏、民藏中是有的。
实际上,元青花的青料和发色,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元青花中,是比较多样的,很难用两三个标准来衡量,多样的原因就是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的配比的多样性造成的。
另外,从纹饰、特别是人物技法与典型的元青花人物的技法不一样,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明显的采用了青 花“分水”技术,这种绘面技术类似于工笔画中的渲染,使单一的 钴料颜色可以“墨分五色,丰富了画面色调的层次感。而此件元青花的人物技法采用的是直接用钴料平涂的技术,服饰的青花缺乏层次感,生动性不够,也没有用钴料先勾线在涂料的方法,不符合一些专家所陈述的元青花的人物技法,而实际上,元青花画人物的技法,有平涂、有勾线后在平涂,有青花“分水”技法,亦有平涂与勾线相结合的方法,用固化的,或者是自己认知的一种特征去鉴定,不仅荒唐可笑,其结果必然是判断屡出差错。
把某个特征绝对化,在鉴定中是不科学的,实践证明这行不通,可有些人就是这么顽固,认知一旦形成,雷打不动,比如几乎所有的瓷器鉴定类书籍,在谈到元青花的莲瓣纹的时候,无一例外的说到,元青花器物下部的“仰覆莲瓣纹”是分开的,明代的是相连的,这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如果把之绝对化,肯定是不全面的,上海博物馆搞元青花展览的时候,展出了一件馆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极其开门的元青花,没有人怀疑它的年代和真伪,这件梅瓶的“仰覆莲瓣纹”就是连在一起的(见下图)。
老瓷器的特有特征是判断新老的重要依据,从表面看,这件元青花的老化特征不是很明显,这类器物在鉴定中是最容易误判的,一般元青花的釉面通常都很温润,但此件似乎是个例外,火气虽没有了,温润感也不明显,只在局部釉面及双环上可见一定的温润度,釉面的老熟感也不是很强,虽然整体上老瓷的特征不明显,但局部却又有特别明显的老化痕迹,如内口沿有一圈明显的自然老化的钙化(见下图),这又说明了这件元青花它确实又是老的,因为此类自然的钙化现象,目前还不能仿。
微观痕迹的研究,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在很多方面已逐渐形成了共识,二次结晶是古瓷特有的特征,其古瓷的身份证地位就取得了高度共识,微观业界研究成果表明,瓷器中若有二次结晶必老无疑,是证明其为古瓷的最为可靠的证据,目前不可仿制。
在部分老瓷器的釉表和釉内,显微镜下可见到结晶现象,结晶现象就是常说的二次结晶,也叫次生结晶,是古陶瓷在地下、水里或是地上很稳定的条件下,釉内未完全熔融的矿物质的二次矿化还原,从不稳定状态到稳定状态的矿物演化过程
硅酸盐材料学理论和矿物晶体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说明,陶瓷釉料属硅酸盐玻璃体,这种玻璃体的稳定性处于亚稳定状态,古陶瓷在烧成后釉料中会有未融化微小矿物颗粒的存在从出窑的那一天起,矿物分子就在运动,在釉内极微的应力小裂纹内慢慢聚集矿物结晶,古陶瓷在土中或地上数百年,随着外部温度的变化和各种复杂因素,外界活性离子的浸入物与内部活性离子的渗出物相互作用,就会在应力小裂纹内形成结晶体,随着结晶体的不断聚集就会形成结晶应力点,并以该点为中心形成务式各样的次生矿物结晶体,明显的多数在釉表或浅表结晶,多呈菊花、松针、雪花植物茎叶、放射、爆炸、小棒条、米粒、不规则条状等大小不同的各式各样的状态。
此双耳衔环玉壶春瓶釉内的晶体以放射状,菊花状晶体为主(见下图):
这件元青花的釉表和釉里,放射状、菊花状的结晶特别的多,用100倍以上的显微设备,几乎在任意釉面都能清晰的观察得到,这在出现结晶的古瓷中甚为罕见,绝大多数古瓷的结晶都是在局部釉面观察得到,这也说明了古瓷的结晶现象也是多样性的。之前笔者在谈到此类结晶时,曾有网友和我交流,说这种结晶,有没有是化学做旧后产生的可能,我当时的回复是化学做旧留下的痕迹是一样的,釉面腐蚀的痕迹是点状、斑状的坑坑洼洼,不会形成菊花状、放射状的模样,而且腐蚀的痕迹只在釉表,而自然形成的结晶体釉表有,釉内也有,目前还没有在釉内做假的能力,但现在的结晶釉做得很好,但结晶釉和古瓷釉内矿物质的二次结晶是两回事,后来笔者和专做仿品的朋友交流,也证实了笔者的观察是科学的,正确的。
以上宏观分析和微观痕迹说明,当一件器物仅用经验鉴定的时候,会出现不好下结论或拿不准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中国古代海量的陶瓷,虽然每一件器物都会具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但时代特征不一定在每一件器物上都体现得很鲜明,有的时代的共性特征多一些,有的个性特征更鲜明,这件双耳衔环玉壶春瓶,就是一件个性多于共性的元青花,遇到这样的器物难以下定论的时候,用微观的痕迹为依据,补齐经验鉴定证据不足的短板,为下结论提供必要的证据,这不失为目前提高经验鉴定可信度的一个好办法,所以说,元青花的鉴定,微观不能缺席,实际上,不仅元青花的鉴定是这样,所有瓷器的鉴定,微观都不应该缺席。
这里介绍一个关于经验鉴定与微观等综合鉴定的典型案例,不知大家熟悉否,这就是宁夏六维古陶瓷检测的元青花一事,早两年北京元青花交易后纠纷一事,因两位所谓的北京权威专家鉴定为赝品,事情闹到法院,最后六维古陶瓷检测科学的运用了目前能运用到的有效检测手段,包括微观痕迹的检测,对涉事元青花进行了司法鉴定,最后确定为元青花真品,推翻了所谓专家的鉴定结论,一个民营检测机构的鉴定结论被法院采纳,就是因为其采用了业界认可度很高的多方面的求证,六维检测其中的重要一维,就是寻找时光留在器物身上的印记和痕迹,寻找器物自身带来的身份证,对身份证验明真假,以此作为判断器物真假的材料证据,这种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关注古瓷的自然痕迹,关注微观痕迹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是对瓷器多年的鉴定乱象反思之后的正确回归,回归到瓷器自然老化的本质上来,表象可以仿制,所有文化层面的东西都可以仿制,用可以仿制的东西来作为鉴定的依据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了,随着仿制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条路更看不到什么希望;相反,研究古瓷自然老化这条本质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是乐观的,所以,鉴定一件瓷器,应该把宏观鉴定和微观鉴定结合起来,当然,前提是要对古瓷的自然痕迹和微观的痕迹要有一定的认知,对这一窍不通的,甚至对微观痕迹不屑的,和他们说微观,等同于对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