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高级人吃熟食吃全熟肉,半兽人(白种人)吃半生不熟的肉,野兽狮虎豹狼直接吃带血的肉。”
以前吃牛排,选择7分熟才是有品位,是贵族人上档次的习惯,可如今一切全都变了。
现在有钱人反而开始喜欢吃全熟牛排,倒是“穷人”为了面子故意选择7分熟牛排。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牛肉没变,人们的看法却有了南辕北辙的变化,难道这背后真的是一场经济阴谋吗?
7分熟,是因为西方厨师不会做全熟?
当那块鲜嫩多汁的七分熟牛排稳稳当当落在面前,有些人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这玩意儿,是不是西方厨子搞不定全熟厚切牛肉,才整出这么个半生不熟的“妥协版”?
这想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要把一大块牛肉煎烤到全熟,还要保持肉质鲜嫩多汁,那可是相当考验厨师火候的硬功夫。
也难怪,服务员那句经典的“您要七分还是九分?”
一出口,总有不少人毫不犹豫地奔向后者,就怕那点儿鲜红的“诱惑”,回头让自个儿的肠胃遭罪。
吃全熟是“进化”更高级的表现?
你还别说,吃生吃熟,真有人给它上升到了“族群进化”的高度。
有种挺大胆的说法,认为我们东亚人偏爱全熟食物,恰恰是文明演进得更深、更远的证明。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但仔细琢磨,里头透着一股子文化自信。
你瞅瞅我们华夏饮食传统,对“火”的崇拜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老祖宗管吃生食叫“茹毛饮血”,那是没开化的象征。
燧人氏钻木取火,让大伙儿吃上了熟的,告别了腥臊,一下子就被推上了“三皇”的宝座,那地位,杠杠的!
熟食不光是安全卫生、容易消化,它更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是跟大自然那种粗糙状态划清界限的精致生活。
西方人咋就爱上了“带血”的牛?
可把视线一转,看看西方人的餐桌,故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想当年法国人也跟我们似的,爱吃炖得烂乎乎的牛肉,还觉得那是高级菜。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那会儿开始流行吃半生熟的烤牛肉,法国宫廷大厨们还挺瞧不上,觉得那是速食快餐,上不了台面。
谁曾想,后来“日不落帝国”崛起了,这英式牛排也跟着火遍全球。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原先“浓眉大眼”的法国人,在追求食材本味的道上一路狂奔。
不仅接受了半生熟,甚至把蒙古西征时传过去的几乎全生的“塔塔牛肉”给发扬光大了,直接把吃生牛肉的境界推向了新高度。
这么一来,整个西方世界都开始接受不同生熟度的牛排了。
就连一开始跟我们和法国人口味差不多的美国人,最终也加入了这股潮流。
吃生吃熟,取决于牛本身
食材本身的脾气和烹饪方法,那是相互成全的,一起塑造了各地的饮食特色。
西方的安格斯牛、夏洛来牛这些肉牛品种,肌肉纤维比较细,肥肉分布也均匀,再经过恰当的排酸熟成处理,稍微煎一煎就能吃出细嫩的口感,也更能玩转从一分熟到全熟的各种风味。
这就像一块好玉,稍微雕琢一下,光彩就出来了。
但我国传统的牛,比如黄牛、牦牛、水牛,大多是辛勤耕地的“劳模”,一辈子任劳任怨,肌肉纤维自然就粗壮结实,肉质也韧。

这样的牛肉,你要是简单煎烤,十有八九得落个“腮帮子嚼酸”的评价。
所以我国人就琢磨出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烹饪体系,把牛肉切薄、切块,用文火慢炖、酱卤、红烧这些费工夫的法子,让牛肉纤维变软,味道渗进去,最后变成入口即化的美味。
不管是兰州牛肉面里那几片薄透入味的牛肉片,还是宴席上那道酱香浓郁的牛肉,都体现了这种顺着食材特性、追求极致口感的智慧。
西方人瞅着我们厨子那耐心和技术,可能会惊掉下巴。
而我们有时候也纳闷,他们咋就那么爱吃中间还带着血丝儿的肉排呢?
食品安全与文化自信
说到吃生肉,食品安全这道坎儿是绕不过去的。
牛肉里头可能藏着的牛带绦虫什么的,确实是食客们不得不小心提防的风险。
万一这些“不速之客”进了肚子,轻则消化不良,重了还可能引发其他毛病。
那为啥西方人敢吃半生甚至全生的牛肉?
也并非他们胆子特别大,或者对健康满不在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给他们撑了腰。
严格控制的饲养环境、规范的疫病防治,还有牛屠宰后经历的高温瞬时消毒和低温冷冻处理,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干掉潜在的寄生虫。
牛肉那独特的肌肉组织,坚韧的结缔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微生物挡在表面,所以只要牛排两面煎烤到位,里头就算还是粉红色,也基本能达到巴氏杀菌的温度和时间要求。
话虽如此,理论上的安全不等于绝对没事儿。
就算在西方,也有营养学家和厨师建议,保险起见,牛排至少也得吃到七分熟。
而且西方饮食里也不是只有半生不熟的牛排当家,像勃艮第红酒炖牛肉、皮埃蒙特炖小牛腿这类需要长时间炖煮的全熟菜,照样是餐桌上的经典。
说白了,对风险的担心和对美味的追求,总是在每个人心里悄悄地较着劲。
再回头看看我国古代,牛肉的稀罕程度也深深影响了烹饪方式和饮食观念。
在中原农耕文明里,牛可是耕田犁地的核心生产力,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精密机床。
历朝历代基本上都立法禁止随便杀牛,《礼记》里就说了“诸侯无故不杀牛”,普通老百姓更是难得尝到牛肉味。
就算是老得干不动活儿的牛,要杀也得报官审批,手续麻烦得很。
在这种背景下,《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动不动就“切二斤熟牛肉”,那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像是一种对官府权威的公开叫板。
正因为牛肉这么金贵难得,所以每次做牛肉都特别郑重,必须做得尽善尽美,一点儿都不能糟蹋。
“暴殄天物”是对这种珍贵食材最大的不尊重。
也因此把牛肉做到极致的熟烂入味,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结语
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新潮,说到底都是个人口味的选择。
就像有人可以豪放地抓着披萨大嚼,根本不管它那意大利血统暗示的刀叉规矩,吃牛排也用不着被什么“正宗”或“高贵”给框住。
七分熟与九分熟,血色淋漓与烂熟醇厚,不过是味觉光谱上的不同刻度罢了。
当下一块牛排端到你面前,不管你选几分熟,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因此来断定谁高贵谁土气。
你觉得几分熟的牛排最好吃?你认为吃7分熟的才更有品味吗?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2022-01-30《趣看|为什么我们吃牛肉喜欢熟透的,而西方人要分生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