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经营中,偶尔和玉大叔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古代那些传世的玉器,真的是我们今天说的和田玉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演变史。说起古代玉石大部分玉友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古人用的也是透闪石玉。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朝代的玉料来源五花八门,和田玉只是其中的一种只不过后世地位尊贵,但绝非独霸天下。今天就让和玉大叔带着大家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代玉石的真实面貌。

想象一下三千多年前的夏商周时期,玉器还远没有今天这样高冷的标准。那时的玉料块度普遍不大,颜色也五花八门:白、青白、青、绿和黑……几乎是大自然的调色盘。许多玉器还带着原始的玉皮,石性较重色泽不纯。

比如夏代的玉器材质以白玉、青玉(包括独山玉)、绿松石为主。到了商代南阳玉、岫岩玉、绿松石等纷纷登场。远古时期白玉获取很困难,主要是青玉色调偏暗,还常带沁色和大量裂纹。岫岩玉则以牙黄色或鸡骨白色为主,南阳玉则呈青色,带有淡淡的斑纹。西周时期,玉材更为丰富,除了和田玉、岫岩玉,还出现了玛瑙、绿松石、水晶、滑石、汉白玉、煤精、天河石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古人对玉材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和田玉,而是百花齐放主打一个产什么料子就动什么心思,各种材料各显神通。和田玉只是其中之一且多为青玉,远未成为后世那样的白玉之王

和田玉真正进入权贵尤其是皇权的掌握其实到汉代了,或者说汉代是白玉的黄金时代汉代的王公将相崇尚白玉就像现代人追捧黄金一样狂热。从考古资料和博物馆的一些资料能看出,选料越来越讲究,要求质料好、无绺裂、色泽纯净。玉材主要是和田玉,偶尔也会选用蓝田玉、岫岩软玉等。这个时期的玉器就像汉代的文化一样,讲究一个大气磅礴,精美绝伦。也许《国风·秦风·小戎》中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种状态,大概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深入人心的。

唐代玉器有个特点就是加工时不追求玻璃光,也不刻意追求玉质的温润感,呈现出一种似旧非旧的感觉。这种审美取向,反映了唐人豪放不羁的性格,他们更注重玉器的实用性和装饰效果,而不是一味追求材质的完美。宋代的情况有些特殊。出土和传世的玉器不多,说明和田玉料的输入有所减少。宋代玉器以白玉和青玉为主,但玉质优劣相差很大。优质的温润细腻,劣质的绺裂较多。其中有许多上等白玉比唐代所用的白玉品质还要高出一筹。

原来古人尊崇的玉石并不是透闪石玉,而是百花齐放的材质?

明代因朝廷闭关,和田玉需辗转运输,许多优质玉料流落民间因此民间的玉石发展开始在手工业发达的苏州地区渐成气候(关于明代子冈牌的各种传说,可搜索大叔以前的文章)明代玉料既有细腻的白玉、青白玉,也有质地较粗、硬度不足的杂料,尤其民玉开始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代前期。

清乾隆时期是中国和田玉的巅峰皇朝,政府控制了西域的疆土,从行政上垄断了和田玉的开采和交易,和田玉的品种和产量达到历史巅峰。几乎所有颜色的玉料都被大量开采,玉工们充分利用各色玉料的特点,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比如说密尔岱玉矿的青色玉料块度大但绺裂多,扬州玉工巧妙雕成山子,掩盖缺陷又展现山水之美;白玉河的籽料多带红褐色玉皮,就开始有留皮随作品,保留原料自然形状;墨玉河部分籽料以墨玉、黑青玉居多,多雕成文房用具和仿青铜器玉器,显得稳重大方。

明清两代玉器用料大致相同,主要以和田玉为主,其次是独山玉和岫岩玉。但两个朝代的玉料特征有所不同。明代白玉一般白中泛黄或红色,青玉之色发暗,青白玉似有沁色之感。清代白玉大部分是青白色的,青玉显得清澈无杂色。

其实从大叔的介绍不难看出,古人不懂什么透闪石玉还是石英质玉,对他们来说美石即玉,这是古人对玉石最朴素的认识。温润如玉是对玉的内在美质进一步揭示。真正的古玉其质地必然既有时代烙印,又给人和谐温润的视觉感受。

对于热爱古玉的朋友,和玉大叔有几点建议:一是要多看多学,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用料和工艺特点;二是要提升审美,学会从材质、形制、色彩、工艺等多维度欣赏古玉之美;三是要理性收藏,不盲目追求和田玉标签,而是尊重历史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古玉不讲究材质,是是一场与历史、文化、审美的对话。不要被市场的喧嚣迷惑,也不要被标签所束缚。玉石无言,却能诉说千年的故事;古玉无声,却能传递永恒的美。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