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道德经,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国人的游戏姿态,孔教是工作姿态。每一个中国人,成功发达春风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败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一副镇痛剂,抚慰受了创伤的中国人灵魂。”
《道德经》蕴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辉灿烂的自保阴谋哲学。老子是中国人“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谦恭,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战术优势。他宣扬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刚。
《道德经》阐述老子的哲学、老子的功用论,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章在讲阴阳的统一性。闷闷的管理,是阴阳混沌的状态,民众也就表现的淳朴。察察的管理,是过于强调阳的一面,也因此民众的缺点被凸显出来。
同样福祸也是阴阳的两面,但是福祸却是相互依附的,现在的福可能是未来的祸,现在的祸可能是未来的福。类似这样的阴阳情况还有很多,根本不能去区分绝对的阴或阳。但常人却觉得这种阴阳的转化循环奇怪,执迷在片面的阴阳对立性中。
圣人悟到了阴阳的统一性,也就不再有片面的相对区分了。圣人也能够去应用统一性,正直却不会伤害他人,散发光芒也不会让他人觉得耀眼。
01、相对性的存在?
现实中存在着各种相对性,对个人而言,可能最关心的就是福祸、利害、好恶、善恶等。阴阳的相对性无处不在,但执着于去区分阴阳,却可能只是片面的认知。
我们所以为的福,可能是祸,所以为的祸,可能是福。我们以为在行善,可能是在作恶,我们以为在作恶,可能是在行善。我们在权衡利害得失,但利弊、得失也存在着相互的转化关系。
02、统一性的看待?
相对性无处不在,很难去绝对的区分阴阳,而且阴阳也在相互转化,所以就需要看待阴阳的统一性。这样也就不再执着于对立性,不会是去片面的看待阴阳。
这样阴阳表面对立,实则统一,而且会相互转化。这样统一性的来看待阴阳,也就可以去深刻全面的看待善恶、福祸、利害、好恶等。这样也就是从太极的角度来看待各种阴阳。
03、圣人统一性的应用?
圣人看到了这种统一性,也能够去践行统一性。所以他们展现出来的是浑然一体的特性。
老子在五十七章说以正治国,是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几个关键词也正是从混沌的太极状态来治理国家。有为、有欲的结果就是会干扰阴阳的平衡。以正治国也是要以阴阳平衡来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