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中国梦,
基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他身上,
凝聚无数个中国第一。
他让西方惊呼:
“不可思议,
中国这么快进入核导弹时代!”
然而巨星陨落,举国无声,
我们不该在今天才知道他……
他,就是任新民
年少心怀报国志,
任新民14岁就加入共青团,
抗日的硝烟中,
他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5年,他被选送到美国,
在一家磨床铣床厂实习。
室友惊讶于这个中国小伙的勤奋,
在打工维持生计之际,
他不光考上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研究生,
还拿下了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刚毕业就被布法罗大学请去当讲师。
穷小伙一下步入高薪体面的阶层,
眼看未来荣华唾手可得,
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一来,
任新民没有丝毫犹豫,
就对美国的锦绣前程说了“拜拜”。
美国人留不住他,
就讥讽说他在美国没有建树才离开,
任新民淡淡一笑: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祖国,
才能干大事。”
而他回国干的每一件事,
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是让某些人悔青了肠子。
1955年钱学森千辛万苦归来,
向国家提出发展火箭和导弹事业,
亲自点名一人:任新民,
让他参与筹建国防第五研究院,
并任总设计室主任。
国防第五研究院,
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所,
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开端。
而这个研究院建立最初,空空如也,
问他有什么要求,
任新民说办公室放一张床就行。
身为拓荒者,从此,
航天伟业上筚路蓝缕的每一步,
都烙下了任新民三个字。
1958年,他被任命为“1059”,
(苏联导弹P-2仿制弹)
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
是研制火箭最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可当任新民,
拿到苏联提供的发动机图纸时,
他懵了,图纸不仅漏洞百出,
其中涉及到试车台等的关键技术图纸,
更是一片空白。
没有图纸怎么造试车台?
他不解的去问苏联专家,
对方却说,
没有试车台可以到苏联去试啊。
任新民一愣,这样一来,
不就什么都仰仗苏联吗?
他憋着一股劲,
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试车台!
苏联专家要求必须使用苏联的液氢,
他坚持用中国自己研制的液氢,
材料绝不能从国外进口,
这是他的底线。
后来苏联撤走专家,
西方媒体纷纷说:“中国导弹梦碎了。”
对于任新民来说,
这的确是最艰难的路途,
图纸没了,工厂破败,
但他不愿也不能放弃,
四处搜集图纸,自己构思琢磨,
一年殚精竭虑之后,
他主持的中国第一台,
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成功,
“1059”如期仿制成功,
这是中国航天辉煌的开端,
聂荣臻元帅称:
“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
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1059”,
后来取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
“东风一号”。
1962年,任新民被任命为,
我国自行研制的,
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
东风-2副总设计师。
第一次试验,导弹69秒后坠毁,
任新民和梁思礼等人,
进行了9次故障会议。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
任新民拄着拐杖,
在中午暴晒到人能脱层皮的烈日下,
翻越丘壑,
寻找弹体残骸到寒冷刺骨的夜晚,
昼夜温差极大之地,
他足足寻找了五天,
才终于找到半掩埋在沙地的金属残片。
经过技术分析和改进,
两年后,东风二号成功发射,
这标志着中国,
已掌握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技术,
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导弹成功了,任新民却不满足,
他写信给周总理建议,
研发射程更远的导弹,
总理批复“你继续搞下去”。
两年之后,1966年10月27日,
头部装着原子弹弹头的中近程导弹,
腾空而起,
准确将核弹头发送到预定地点,
成功实现了核爆炸,
这就是著名的“两弹结合”试验。
只用了两年,
就让“两弹结合”成功的消息,
震惊了世界。
西方为此惊呼,
中国竟能这么快进入核导弹时代?
而就在此之前,
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预言:
“中国要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至少要用10年时间,
因为美国和苏联都花了12年。”
世界惊叹于中国人的智慧,
尤其看到任新民参与研发时,
有些国家更后悔不迭。
而任新民的脚步仍未停下,
他主持研制的,
中国第一型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
也是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战略导弹:
东风-3弹道导弹成功,
接着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
研发东风-4……
东风-1到东风-4,
气势恢宏的东风导弹家族,
就此展开雄鹰护国的翅膀,
到今天已经是护国重器,万众皆晓,
而其背后托举者任新民,
许多年来无人知……
为中国导弹梦铸就辉煌,
这样的人生已经是万丈光芒,
任新民又开启波澜壮阔的另一段征途:
跑去放飞卫星。
把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送入太空的“长征一号”,
就是在任新民东风-4导弹的基础上,
研发成功的。
作为试验队队长、
发射卫星工程指挥部成员,
任新民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关键会议上,
提出不加装自毁系统。
做出这样的决定,
他承担了极大的压力,
万一卫星唱着东方红故障了,
这关乎到国家尊严。
卫星升空那一天,
任新民紧张的注视着每一个轨迹,
直到15分钟后,
宣布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他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后来,
周总理这样向毛泽东介绍任新民,
这就是那个放卫星的人。
1975年,
我国通信卫星“311”工程拉开帷幕,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
涉及部门最多,
技术最复杂的大型航天系统,
一共有5个系统组成,
每个系统分别有一位总设计师,
而任新民,
被任命为这项伟大工程的总总师:
他是五个系统的总设计师、
技术总指挥。
使命在肩,千钧之责,
在发射通讯卫星的浩瀚工程中,
研制推力更大的火箭是首要问题,
有两个方案,
一个是常规推进剂发动机比较保险,
另一个是新技术氢氧发动机,
效果更好但是存在风险。
任新民力主氢氧发动机,
然而第一次发射,长征3号火箭,
未能把卫星送到同步轨道,
问题就出在氢氧发动机。
是继续还是放弃?
任新民再次走到做决定的十字路口,
氢氧发动机是他力主的,
却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倔老头”任新民,立下了军令状,
氢氧发动机先进效果好,
不试验成功决不罢休!
著名航天专家(左起: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梁守槃、任新民、庄逢甘)
1984年4月8日,
“长征3号”搭载“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
腾空而起顺利入轨,
“总总师”任新民长长舒了一口气,
擦了擦头上的汗珠,
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而“长征3号”成功的“英雄”,
被公认为是氢氧发动机,
力促这一方案的另一个“英雄”任新民,
却深深藏起了功与名。
他在忙着又一件恢弘大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在赴日本考察回国后,
他向国家建议发展载人航天,
但因为众人各执己见,
意见无法统一。
任新民深知,载人航天若不做,
未来中国必定会被世界落下一大截,
私下里他多次拜访意见尖锐的专家,
最终说服他们达成共识。
1992年,
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
那时候,
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
但他仍坚持参加重大技术问题研讨会、
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1号,
到“神舟”5号的发射,
他都要亲临现场。
他是看着中国航天成长起来的,
也是托举着中国航天辉煌起来的。
在任新民身上,
集聚了无数个中国第一: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
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
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型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
放飞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四号,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三号,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中华民族航天工程上的每一步路,
都深深烙刻着任新民的心血。
他为航天干了一辈子,
获得两弹元勋勋章,
获得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直到88岁还拖着病体到处跑,
全国满地出差。
直到百岁,他住进了医院,
仍记挂着航天事业,
2016年,在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后,
任新民在病榻上写贺词,
颤抖着一笔一划,一天写两三页,
一连写了四五天…….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
躺在病床上的任新民,
念叨着“我还要工作,还要研制发动机”
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了他深爱的,
工作了几十年的航天大院…….
2017年,任新民走了,
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
最为悲痛的一天,
两弹元勋孙家栋、
许多航天部领导,
聚集在礼堂前。
巨大的黑白横幅上写着: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一件事。”
▲中国航天四老(左起: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他和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
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
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巨星,
真正的巨人,真正的脊梁,
岁月带走了黄纬禄、
屠守锷、梁守槃,
任新民是最后一位离去的“航天四老”。
如此一位赫赫功绩的元勋,
我们遗憾今天,
才知道他的名字和故事!
核武盾卫,保家护国,
呕心泣血,托举航天。
从导弹到卫星,从卫星到飞船,
他活着,
开辟出惊天动地的航天伟业,
他走了,
留下不世的功绩和传奇,
彪炳千秋!
2022年,
一代航天元勋、总总师任新民,
逝世5周年,
他宏伟绚烂的航天人生,
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
值得全中国人永远地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