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原】脉诊笔记(五)

      关于脉像到底有多少种脉像,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多少种脉象,说法不一,有的说21种,有的说是22种,有的说是24种,有的说是28种,有的为了后人好记,简化到了16种,有的是10种,还有最少的8种,但是,平常我们常见的是12种。      要精通脉象,还是以28种为好,越详细越能准确辩证,简化了的只能是一个大概,假如说只分成四种,浮、沉、迟、数,也可以诊断出一个大概,“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仅此而已,要分虚实,还得分有力无力,所以,要真正学好脉象,个人认为还是以28 更多

【原】辩证论治笔记(一)

一,辨阴阳:病人色清明润泽,病在阳,暗浊病在阴。如阳黄之人,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人,色如薰黄,阴主晦,治在脾,由颜色的明暗分辨阴阳。病人形态安静属阴,躁动属阳,闭目属阴,开目属阳,阴蹻满则闭目,安静状态,阳蹻盛则开目,躁动状态。二、辨表里:气色显浮于皮肤,病在表,隐藏于皮肤之内,病在里。《伤寒论》:“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乇,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则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面肿是风,足 更多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初级体现;及时发现糖尿病,有利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消谷善饥,疲劳乏力,血压高,脉数;也有手脚麻痹、发抖,视力下降,体重下降等症状。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治疗,根据病情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最近有幸听取了常小荣教授关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公益课,并截屏了部分画面,在此与大家共享。

  常小荣教授图一: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有中西医之分,中医有内服中药,针灸与按摩外治之分。由于艾灸方法较为简便易学且成本低廉,尤其适宜于不愿喝中药的患者,所以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喜爱。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的初级阶段,艾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常小荣教授图二: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根据常教授的讲课,结合自己平时学到的知识,浅谈一下艾灸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运用。

  下面这张图是我在《艾灸学习笔记7》中展示给大家的,是常小荣教授的课件图。这里涉及到两组6个特定穴位,两组穴位不是同时进行的,是交替进行的。

   网络上出现许多的对穴,笔者十分欣赏常教授对穴搭配。图三的3个对穴搭配,体现了相生相辅相依的治疗理念,脏腑阴阳上下尽显其中。在糖尿病的初级阶段,用此6穴进行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6个穴位的定位与功效,在笔记7中已经做过介绍,在此不再浪费大家时间。

常小荣教授图三: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下图是常小荣教授讲述的合谷穴和太冲穴的机理,功效与用法。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具有补气泻气行气,镇痛祛热的功效,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并广为流传,“面口合谷收”就是一句非常熟悉的顺口流。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原穴。在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处后方,足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具有疏肝理气泻火,补血调血活血的功效。

  这一对穴位,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上一下,一气一血搭配的十分合理,可谓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在临床运用中十分广泛。

  艾灸这两个穴位,应采取麦粒灸的办法进行,每次3–5壮,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间息10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壮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轻人,身体较为厚实者大一点,反之,小一点。

常小荣教授图四: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艾灸有直接灸、隔药灸与针灸并用的多种办法。在病理情况较重的情况下,通常采取药灸并用的办法进行。下图中的5个药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通络,如果患者有血瘀现象既可用之,比如,皮肤有黑斑,舌质发紫有黑暗点,舌下静脉曲张,嘴唇发青时就可艾灸加下列药饼同时进行。

  药是外用的,将5中药打磨成粉,用醋调和做成药饼,放在患处,然后施灸。

常小荣教授图五: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一是体虚乏力,二是血糖高。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下列前两个穴位侧重解决气血虚问题。后四个穴位侧重调血补血降血糖的。本组穴位突出解决虚的问题。

1、脾俞穴,属膀胱经,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之功效。

2、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

3、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具有滋阴补血,益气生津,缓解消渴的功效。

4、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具有健脾益胃,疏调中焦,输布津液的功效。

5、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内踝后方与跟腱中间凹陷处。具有调补肾气,培元固本的功效。

6、照海穴,属于肾经,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位于足内侧脚踝下面的凹陷处。具有养阴润燥,益气生津的功效。

上述3对6大特定穴,每次各温和灸5–1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休息1个月后再继续治疗。

注意:

1、上火烦躁者,加涌泉穴、然谷穴,灸5分钟;

2、胃中难受者,加中脘穴,内关穴,灸5分钟’’

3、口渴喜饮者,加阳池穴,灸5分钟。

  常小荣教授图六: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原】脉诊笔记(五)

      关于脉像到底有多少种脉像,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多少种脉象,说法不一,有的说21种,有的说是22种,有的说是24种,有的说是28种,有的为了后人好记,简化到了16种,有的是10种,还有最少的8种,但是,平常我们常见的是12种。      要精通脉象,还是以28种为好,越详细越能准确辩证,简化了的只能是一个大概,假如说只分成四种,浮、沉、迟、数,也可以诊断出一个大概,“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仅此而已,要分虚实,还得分有力无力,所以,要真正学好脉象,个人认为还是以28 更多

【原】辩证论治笔记(一)

一,辨阴阳:病人色清明润泽,病在阳,暗浊病在阴。如阳黄之人,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人,色如薰黄,阴主晦,治在脾,由颜色的明暗分辨阴阳。病人形态安静属阴,躁动属阳,闭目属阴,开目属阳,阴蹻满则闭目,安静状态,阳蹻盛则开目,躁动状态。二、辨表里:气色显浮于皮肤,病在表,隐藏于皮肤之内,病在里。《伤寒论》:“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乇,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则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面肿是风,足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8——糖尿病的治疗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