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想借南怀瑾“雨后山中蔓草荣,自得天机自长成”的自然哲思,与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阅读智慧,来开启今天的读书分享。
教育如育草,需顺应天性、以善滋养;育人如读书,要常读常新、深耕细悟。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恰似一本指引教育方向的“成长指南”,让我们循着“善意、阅读、躬行”三重路径,一起探寻学前教育的本真。
一、存善意:让教育成为温暖的“双向奔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这份“触击”的底气,源于教师心中的善意。
曾有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班上一个内向的男孩,连续几天把粉笔灰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旧信封里,起初以为是孩子淘气。她没有立刻批评,而是蹲下来轻声询问。孩子涨红了脸,小声说:“老师,我妈妈生病住院了,看不见我。我听说粉笔灰在黑暗里会发光……我想收集一些,晚上带去医院,给妈妈画颗星星,这样她就能’看见’我在学校了……” 老师心头一热,眼眶湿润了。她没有指责孩子弄脏了手和衣服,而是立刻找出一盒全新的彩色粉笔,轻声说:“这个颜色更亮,我们一起画吧!画很多很多星星,妈妈看到这么亮的星星,心情好了,病也会好得更快!” 那一刻,孩子眼中的忐忑化作了惊喜的光芒。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工作中的与孩子的温暖互动:比如在幼儿园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在午睡时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不肯睡自己的小床。我们的老师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简单说教。我们会观察到孩子一些细节,或者是紧紧抱着一个旧旧的兔子玩偶,或者是喜欢喃喃自语,或者是想要老师抱一抱。于是,老师们会温柔地抱着孩子,指着玩偶说:“看,小兔子也困了,它想在你怀里睡觉呢。你的小床好舒服,就像妈妈的怀抱一样软软的。我们抱着小兔子,一起躺下,老师给你唱摇篮曲,就像妈妈那样,好吗?” 于是,老师们模仿着妈妈哄睡的声音和动作,轻轻拍抚。几天后,孩子不仅能在老师陪伴下入睡,有的孩子还能自己安心午睡了。这份善意,是对分离焦虑最温柔的接纳和化解。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同样闪耀着善意教育的光芒。当他看到学生用泥块砸同学,没有立刻斥责,而是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见面后,先掏出第一块糖,赞扬学生守时,比自己先到;接着第二块糖,肯定学生听到制止就立刻住手,很尊重师长;第三块糖,是因为了解到学生砸人是出于正义感,去制止欺负女生的行为;最后,学生主动认错,陶先生又给出第四块糖,奖励他对错误的正确认知 。
对教师自身,善意是“转心转念”的乐观。而我们学前教育事无巨细,哄睡、喂饭、处理小矛盾,桩桩件件考验耐心。我们若把这些日常,看作守护“成长微光”的契机——帮孩子系好鞋带,是教他学会自理;安抚哭闹宝贝,是陪他建立安全感,就能在琐碎里寻到教育的浪漫。
对孩子,善意是“看见美好”的共情。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从孩子看似错误的行为里,挖掘守时、尊重、正义等闪光点,用奖励与信任传递正向引导。当孩子犯错,别急着批评,先蹲下来听听他的“小理由”,像书中说的“用心灵贴近心灵”,让孩子在接纳中懂得成长。
蔡元培校长以理性又包容的态度处理冲突,陶行知先生用糖果传递信任与肯定,都在告诉我们:教育的善意,从不是居高临下的规训,而是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世界:是接纳学生偶尔的“笨拙”,是理解成长背后的“动因”,更是把自己放进孩子的故事里,让善意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当我们学会善待自己——不被“完美教师”的标签绑架,允许自己在试错中成长;学会善待学生——不被“标准答案”束缚,允许生命有不同的绽放节奏,教育便有了温暖的底色。
二、勤阅读:让思想在文字里“长出翅膀”
书中有句话让我反复琢磨:“教师的智力生活背景,即阅读素养,决定了他的教育高度。”深以为然。
还记得初读《给教师的建议》时,被“每天读书15分钟”的朴素建议深深触动。书中分享了一位偏远乡村教师的故事:他无论多忙多累,每晚必读15分钟,涉猎哲学、文学、历史。他并非为了应付检查,而是真正沉浸其中。读《理想国》让他思考“何为正义”,他把这份思考化作课堂上与学生关于“班级规则公平性”的讨论;读《平凡的世界》,让他更理解农村孩子的坚韧与梦想,在作文指导中鼓励孩子们书写自己家乡的真实故事。
还有一位中学班主任,在苦于班级“小团体”纷争时,重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归属感与认同”的章节,豁然开朗。她没有强行拆散团体,而是设计了一系列需要不同“小团体”成员协作才能完成的“班级守护者”任务(如共同策划一次班会、合作维护一片绿化区),让孩子们在共同目标中建立新的连接,在“被需要”中找到了更广阔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在幼儿园,一位老师为了解决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如建构区)频繁争抢玩具的问题,认真阅读了《幼儿游戏与指导》和《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她领悟到,单纯说教“要分享”效果有限。于是,她结合阅读所得,做了几件事:首先,丰富材料种类和数量,减少结构性争抢;其次,在阅读区投放了《彩虹色的花》《石《石头汤》等关于分享、合作的绘本,并组织共读讨论;更重要的是,她设计情境性游戏,比如“小小建筑师”项目,要求孩子们合作搭建一个“我们的幼儿园”,材料有限,必须协商分配、共同设计才能完成。孩子们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争抢行为自然减少了。阅读,让她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阅读不是负担,而是给思想“开一扇窗”,插上飞翔的翅膀——
读专业著作,能解教学之惑:当困惑于“如何让抽象概念被幼儿理解?”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醒我重视感官操作和具体经验。于是,数学活动“认识形状”变成了在教室“寻宝”(找各种形状的物品)、用身体“变”形状、用彩泥“捏”形状的趣味探索。当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时,《给教师的建议》中“让词与鲜明的形象、画面结合”的启示,让我在语言活动中大量运用绘本、故事表演、看图讲述、甚至带孩子走进自然去观察和描述,让词汇在生动的语境中变得鲜活。
读经典文学、人文社科,能润泽心灵之田:鲁迅先生“教育是立人的事业”的呐喊,总在我面对琐碎日常心生浮躁时,如警钟般唤醒初心,提醒我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健全发展。泰戈尔的“天空不曾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则让我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教育成果,懂得陪伴成长、静待花开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读一些优美的童诗、散文,也让我的语言更富感染力,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
正如苏轼所言“熟读深思子自知”,当我们把书中的智慧细细咀嚼,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阅读便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我们眼中理解孩子的光,脚下从容前行的路,心中那份对教育更深沉的热爱与笃定。
三、重躬行:让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价值,并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破了实践(劳动)教育的真谛——它是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活起来的必经之路。
在一所小学的“班级责任田”项目中,孩子们从松土、播种番茄苗开始,每日观察记录、浇水、除虫。他们经历了幼苗被晒蔫的焦急,发现了蚯蚓松土的秘密,体验了等待果实成熟的期盼。当终于收获到红彤彤的番茄时,那份喜悦无以言表。他们不仅学会了种植技能,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生命成长需要时间(“等待花开”的耐心)、阳光雨露的恩赐(感恩自然)、以及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劳动的价值)。这份在泥土中获得的认知,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鲜活、更深刻。
在校外实践中,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起初孩子们有些拘谨,但当他们耐心倾听爷爷奶奶讲述年轻时的故事,并尝试为老人读报、表演节目时,一种跨越年龄的温情在流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倾听与尊重长者,更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理解了生命的历程和陪伴的意义。
一次农田收割体验,当孩子们的小手真正握起沉甸甸的镰刀,在烈日下收割稻谷,汗流浃背地体会“粒粒皆辛苦”时,“珍惜粮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入身体的真实感受。
我们幼儿园里的实践更是渗透在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做中学”的智慧:
小小值日生:让孩子轮流担任“值日生”,分发餐具、照顾自然角的植物、整理玩具架。这不仅是劳动,更是在培养责任感、秩序感和为集体服务的自豪感。当孩子骄傲地说“今天是我给大家发的小勺子!”时,他感受到的是“我能行”的力量。
生活技能练习: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物、扣纽扣、系鞋带、洗手绢。这个过程必然有笨拙和反复,但正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获得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宝贵的自信心。老师在一旁的耐心陪伴和适时指导,就是最好的支持。
项目式探索:比如围绕“秋天”,孩子们可以到户外收集落叶、果实,回来分类、拓印、制作树叶画;可以参与制作简单的秋日点心;可以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丰收的果园”。这些活动融合了观察、分类、艺术表达、小肌肉动作练习、初步的数学概念(数数、分类)以及合作,是多感官、多领域的综合实践,让抽象的季节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操作。
劳动与实践,在幼儿和儿童阶段,从来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让书本知识、抽象概念“长脚”的过程,是让品德教育“落地”的途径——就像书中强调的“手脑并用,才能让心灵变得敏感而聪慧”。当我们带着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用双手去触摸、用身心去体验,教育便有了沉甸甸的质感和温度。这份源自实践的真切体验和情感共鸣,正是生命成长最丰沃、最不可替代的养分。
回到南怀瑾先生的诗,“自得天机自长成”的何止是草木?当我们以善意守护生命、以阅读丰润思想、以躬行夯实根基,学生自会在教育的滋养中舒展天性,而我们,也会在这份“与生命共成长”的旅程中,寻得教育的幸福——那是看见学生眼中有光的欣喜,是发现自己与书对话时的通透,更是在实践中见证“成长发生”的笃定。
“旧书不厌百回读”,愿我们都能做经典的“常客”,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与深思中,读懂教育,也读懂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