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型溯源:青铜意象与紫砂的时空对话
三足环龙壶,原型为高海庚(顾景舟弟子)设计、周桂珍大师制作的经典之作,1989年获轻工业部“陶瓷美术设计”三等奖。其造型取法青铜礼器,三足鼎立象征稳固,龙首柄跃然如腾空之势,玉环钮点睛如衔月之魄,壶身扁圆如鼎,整体气韵刚健而神秘,暗含“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方哲思。此壶将商周青铜的庄重与紫砂的温润完美融合,90年代二厂复刻时,更以精工陶刻强化纹饰——壶身铭刻唐代王昌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刀笔俊逸,与龙纹呼应,诉说着器物与文心的共鸣。
二、泥料特质:老料朱泥的时代烙印
原矿朱泥的稀缺性:90年代二厂以优质红泥闻名,尤擅朱泥小品。此壶泥料为黄龙山原矿朱泥,目数适中(约100目),砂粒隐现如星,经陈腐后泥性稳定,烧成后色若琥珀,油润凝脂。
发色与质感:朱泥因含铁量高,窑烧后呈深沉暗红,泡养渐转醇厚,扬香力极强,尤适高香型茶类(如铁观音、岩茶)。
烧制工艺:采用隧道窑重油烧制一次成型,窑温约1080℃-1120℃,泥料烧结充分而不板结,胎体致密却保留微气孔结构,故虽为朱泥,仍具良好透气性。
三、工艺精粹:二厂鼎盛期的匠心凝聚
1、成型与刻绘:
三足精工:三足外撇如莲瓣,力承壶身而不僵,兼具青铜器的拙朴与宋瓷的秀雅。
业生刻绘:由二厂陶刻班底操刀,龙纹线条遒劲,铭文布局疏密有致,刀法“以字入壶”,彰显“壶随字贵”的文人意趣。
2、实用美学:
口盖严丝合缝:盖沿子母线饱满,闭合紧密,旋转如磨,堪称“密不透风”。
剑流出水爽利:短流昂首直指,出水如银练疾驰,收水利落无涎(承袭水平壶剑流设计精髓)。
180cc黄金容量:契合“独饮得神,对酌成趣”的茶事哲学。

四、时代印记:不可复制的90年代基因
泥料纯正性:二厂在80-90年代垄断黄龙山优质矿层,此壶泥料未经酸洗或添砂,保留天然砂粒肌理,远胜当代复烧料。
窑火传奇:隧道窑重油烧制赋予壶体玉化质感,一次烧成无复烧,规避了惊裂风险,亦使泥色更沉稳统一。
装饰创新:二厂突破一厂光素传统,以绞泥、堆塑、陶刻等工艺强化视觉层次,此壶龙纹与诗文结合,正是其“装饰美学”的代表。
五、收藏意蕴:泥与火的史诗绝唱
此三足环龙壶,集青铜意象、朱泥风华、二厂精工于一身,是紫砂工业化浪潮中最后的“手作光芒”。其泥料之醇、窑火之粹、刻绘之精,俱为90年代二厂鼎盛期的缩影。今人抚此壶,不仅品茶味,更饮一段历史——那是隧道窑烟囱未冷的年代,是泥料尚带山霭清香的岁月,是匠人以刀为笔、以泥为纸的黄金时代。
结语:
“玉壶光转”间,龙潜三足,朱泥凝霞;
“一夜鱼龙舞”处,二厂风骨,永铸陶魂。
此壶非仅器用,实乃一曲泥与火、古与今的无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