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不是独立的疾病。如果患者不注意预防和及时治疗,心衰症状越来越重,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保护心脏、预防心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心脏,为高质量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哪些因素会导致心衰
饮食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人不注意饮食控制。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供血,最终导致心衰。
缺乏运动
如今,办公室白领人群明显增加,长期久坐不动、机体组织细胞代谢变慢、体重增加等,导致心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心脏不堪重负,各项功能就会下降。
过度劳累与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长时间工作、熬夜,加上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体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且波动幅度大,心脏负荷加重,严重的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最后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引起心衰。
吸烟和饮酒
烟和酒都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健康。吸烟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过量饮酒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等,还可能造成突发心梗、脑梗。
识别心衰的预警信号
心衰实际上是指心脏在泵血功能上遇到了障碍,无法像以前那样高效地工作。心脏功能降低,身体就会有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渐进式的。留意身体的变化,如轻度活动后感到疲劳、乏力、心慌、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入睡、有阵发性呼吸困难,或者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就应及时就医。
在此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体检。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需要定期进行脑钠肽、心肌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运动、控制体重。
作者 |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 付雪舟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于胜泳
编辑 | 陈秀超
审核 |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