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养生之物的选择往往以“缓和”为佳,追求一种循序渐进、滋养身心的效果。然而,在中医养生的世界里,有时也需要特殊对待。有那么一味中药,古人取名不太文雅,竟以动物“猪”为名,它利水祛湿之力尤为强劲,被誉为“利水诸药,无如此快”,其祛湿之效恰似“秋风扫落叶”,干脆利落。
这味中药便是猪苓,它属于多孔科真菌,多生长在枫树、桦树、柞树、柳树、槭树的枯根之上。由于猪苓的模样比较特别,古代的本草文献中多以“猪屎苓”来命名,当然,也有较为文雅的叫法,比如“地乌桃”。
猪苓入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其“利水道”的功用;宋代的《本草衍义》则认为它“行水之功”较强。总体而言,古今诸多学者一直认定猪苓的主要功用为利水祛湿。
猪苓的利水祛湿之力着实强大,不仅《本草害利》记载“利水诸药,无如此快”,《长沙药解》也提到“利水去湿,较之茯苓更捷”。《本草新编》更是认为“凡水湿在肠胃、膀胱、四肢、皮肤者,必须猪苓以利之”,此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猪苓利水祛湿的显著特点。就猪苓在实际中的应用与益处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知。
一、猪苓利水祛湿消肿
猪苓具有“利水道”的功效,能够通顺水湿,而且其利水祛湿之力强于茯苓,特别适合水湿积聚导致身体肿胀之人。对于症状较轻者,可以单用猪苓;若水湿内聚,表现为小肚子膨大而肿,且小便不通畅,可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通调水道。其中,《伤寒论》中知名的“五苓散”就是以此为基础方剂。
脾是水液上下通行的枢纽,脾胃虚弱容易使水液聚集成湿,严重者会出现水肿、小便不通顺的症状。此时,可用上述“五苓散”减去桂枝,以达到健脾利水消肿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文化中知名的“四苓散”。
此外,肾被誉为“水之下源”,因此水液停聚也常与肾有关联,不过肾有阴阳之分。对于肾阳不足者,须用猪苓、茯苓、白术、附子;对于肾阴不足者,则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二、猪苓利水通淋
这一方面的益处或许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但本着学术交流的态度,我还是想简要提及,若大家看不太明白,也可略过此条。
猪苓有利水通淋之效,虽然也有部分本草类典籍说可以单用,但多数情况下需要配伍使用。对于热淋,可用猪苓、生地、木通、滑石;伴有少阳外感时,可用猪苓、柴胡、茯苓、滑石;血淋则可用猪苓与茯苓、车前草、白茅根配伍;石淋则可用猪苓与金钱草、海金沙、琥珀配伍。
三、猪苓祛湿气利肠胃
猪苓祛湿气能清理肠胃中多余的水湿,尤其是对于水湿充盛而泄泻者,可用猪苓、茯苓、泽泻、厚朴同用,此法出自于《丹溪心法》;脾胃虚弱而经常泄泻较甚的人,可用猪苓、茯苓、泽泻与白术同用,这在前文提到的“四苓散”中也有体现。
肠胃中寒与湿常常相互夹杂,如果寒湿偏盛而泄泻较甚的人,可用猪苓、肉豆蔻、黄柏同用,此法出自于《圣济总录》。
猪苓的主要用途可概括为“利水祛湿”四个字,因此在不少方剂中都会用到猪苓。其实,使用猪苓的方法并不复杂,更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它的利弊之处。
首先,猪苓利水祛湿之力强于茯苓,因此不少人认为猪苓更适合用于养生。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盲目的看法。因为猪苓利水之力较强,所以不能多用、久用,否则会对精气有一定的损耗。
《本草衍义》就明确指出“猪苓行水之功多,久用必损肾气,昏人目”,也就是说,猪苓用得多或者时间久了,对眼睛也是有弊端的。
除了这一点之外,猪苓“只利不补”,只有利水祛湿之功,并没有滋养的作用;与之相对的茯苓则是“补利兼有”,不仅能利水祛湿,还能健脾安神。因此,在养生时多选用茯苓,而在特殊情况下才选用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