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向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农耕文明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再无险可守,之后的三百余年里,外族铁骑来去如风,北方人民饱受屠戮,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才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示意图
先是后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的柴天子打遍中原无敌手,先后平定了周边各个小势力,随即北伐幽燕,一路捷报频传,但直到幽州(现在的北京)城下却病倒了,无奈只能退军,回到汴梁就病逝了,这是五代两宋期间中原离收复幽燕最近的一次。
后周世宗柴荣
随后是一条盘龙棍打天下的赵大,身为柴荣手下的殿前都点检、头号大将,赵匡胤的英明神武也丝毫不亚于他的主子,但无奈此时的辽国正是萧太后主政,最为强盛的时期,赵匡胤两次北伐,虽然拿下了北汉,但对阵辽国均已惨败告终,最终只能弄个封桩库,妄想着将来用钱赎回来。
一阵烛影斧声,赵二粉墨登场,出于得位不正的心理,赵光义急迫想要用开疆拓土证明自己,幽燕无疑是最好的目标,大哥没完成的,自己完成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惜赵二文治有余而武功不足,两次御驾亲征均已失败告终,特别是第二次986年的雍熙北伐,足足准备了三年,征调七十个州府的物资,动员近二十万精锐,曹彬、田重进、潘美三大名将齐出,依然是三路皆败的结局。
雍熙北伐示意图
自此之后,北方经历了辽、金、元三朝,幽燕之地始终牢牢掌握在北方游牧民族手里,甚至成为了金中都、元大都等经济政治中心。
直到朱大大横空出世,横扫一切,荡平中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带兵北伐,他们终于不辱使命,攻克了元大都,阔别了400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了中原汉人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朱大大更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封在这里,燕王朱棣守北平,代王朱桂守大同,谷王朱橞守宣府。朱棣靖难之役后,将明朝都城迁往北平,从此燕云十六州成为了天下的政治中心。
明军北伐示意图

那么疑问来了,为什么宋明两朝同样是开国皇帝,同样是百战名将,宋朝却是一败再败,最终输了心气,导致了澶渊之盟;而明朝仅用区区一年的时间,就收复了幽燕,恢复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往日荣光呢?
小编以为,其实主要有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对手不一样。
宋朝的对手,是萧绰带领下鼎盛时期的辽国,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也都是当世名将,辽国铁骑凶猛,还在宋朝精锐禁军之上。而后的金朝、蒙元,更是武力全面碾压宋朝,可以说南宋能苟延残喘200余年,运气也占了很大成分。
而明朝的对手是陷入内斗的元朝,即使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时期,坐镇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和占据陕西的李思齐犹在相互争斗,无法形成合力,最终被各个击破。
其次,想法不一样。
赵大是军官篡位出身,接受的是柴荣打下来的江山,对部下武将的驾驭自然无法像亲手打江山的朱大大那么自信。同时,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期,亲身感受了武将篡位自立犹如家常便饭一般,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情景,所以赵大、赵二采用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武将的压制和对军事的不重视,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和部队素质的不足。这样的军队又怎么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手呢。
朱大大则不同,山野出身,身经百战,先后斗败了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张士诚,自身军事能力极强,怎么会有担心手下武将驾驭不了的想法。直到做了皇帝,他也丝毫不惧手下的那些统兵大将,李善长、蓝玉说杀就杀,而且一杀就是株连成百上千人,这样的心气,怎么会担心失败。加上刚刚建国,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欲望高涨,战斗力水平也非常强大,所以北伐仅仅一年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常遇春画像
最后,君主能力不一样。
整个宋朝大多都是守成之主,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没有哪个皇帝还有向外拓展的能力,甚至宋徽宗还丢掉了北宋江山。纵观两宋没有哪个皇帝能比得上朱元璋。而朱元璋农民乞丐出身,自身雄才大略能力超群,对手下的任命和管理也是非常妥当,加上趁着刚刚横扫天下的气势和锐气,北伐燕云自然就水到渠成。
其实,并不是宋朝不能够收复燕云,只是不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宋朝这边,也使得两宋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上总是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