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迎炜
端午节刚到,青岛的夏天也开始见热,那感觉就像已熬好的小米粥放凉些喝的才舒服、惬意。这时的青岛天气还是湿润的,不凉又稍有些热乎乎的,让人向往。
不久前,搬进了一座新房,临近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海边的水道旁。天渐渐热些了,早上,喜鹊站在阳台旁“喜喳喳”欢唱着,夏夜,水道里久违的蛙鸣声又“呱呱”地叫起来了。恰似这青山绿水般画卷中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别具一格的生命之歌。
每当夜幕降临,坐在书房阳台上,享受着海风轻拂,望着月儿高朗,大海波涛荡漾的夜景,心田里思绪就开始流淌了。
一会儿,从水道里听到了一阵紧一阵的蛙鸣声,心田里的思绪就开始更加速的奔向远方了。起初,只是零零星星的几声叫,像是乐章的前奏,起个头,试探着打破夜的宁静。紧接着主旋律响起,越来越多的青蛙加入了合唱,声调从流畅到高昂,激情澎湃,声音动听豪迈,让人心驰神往,仿佛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会开场演出了。
多年听不到蛙鸣了,勾起了我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我家住在东北辽西地区的锦西县现今的葫芦岛市五里河畔大坝下的六十户。夏夜来临时,坝里坝外两旁的河滩里宛如墨绿的海洋,海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蛙鸣就开始此起彼伏的欢唱了,它们似乎不知疲倦,每天到时就开始尽情的歌唱着。每一声蛙鸣都带着夏日独有的热烈与活力,或高昂,或振奋,或急促,或低沉,或悠长,或合声,交织在一起,像是有指挥的,非常奇妙的和谐悦耳,豪迈激情。
孩儿时代,淘气顽皮得不得了。生活是快乐的,日子过的是清苦的。主要是吃的太差,就在野味上打主意,青蛙就是好肴野味之一。辽西地区的青蛙品种较好,后背上有两道显著的绿里透黄的两道杠。它在蛙里长的是漂亮的,尤以母蛙最肥实。抓青蛙有两个时节最好抓。一是夏夜傍晚,拿着手电,握着长铁钎,在坝上河边用手电筒照亮,蛙儿喜亮,跃跳着就奔亮儿来了,长钎对准一扎一个准;二是下雨天刚晴,蛙儿上岸透气,发现就抓,只要别让它往水里跳,它跳跃的速度没有人快,一抓一个准。杀蛙一般就留下两大腿,那时条件差,一般都烤着吃,至于油炸就显的奢侈了。蛙肉是很香的,所以后来人们开始人工饲养了。人工饲养以林蛙为多,人工饲养这两道杠青蛙的目前还没见到。

那时在我们那里,夏天高梁穗见红时,下雨天高梁地、玉米地等田野里也有一种蛙儿叫,我们当地人叫它油哈蟆也叫“气鼓包”。这种哈蟆很奇怪,平时看不到。一下雨,和着雨声它蹦蹦跳跳的在田野里开始欢叫了,晴天后叫的更欢了。白天叫,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雨一停,孩子们便奔着鸣叫声而去,这种哈蟆叫声细,鸣声长,很好找。见人后,它全身气就开始鼓起来了,孩子们用小棍一打一敲,它鼓的更厉害了,越打越敲,它鼓的就成鼓包了,所以叫它“气鼓包”。但抓住后玩它的居多,沒听过谁吃过它。更奇怪的是,天晴一两天后,它就没了。十天半月只要是高梁穗还红时,一下雨,它又出现了,活灵活现的又“嗄咕”、“嗄咕”的鸣叫了,高梁穗儿也好,玉米穗须也好,顺着雨滴声和它们的叫声,摇摆着挥舞起来,让田野里热热闹闹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吉林省通化地区当兵时,因做警卫员工作,正赶上秋天里排长带着我们去长白山腹地里抓蛤蟆。我一听可来劲了,这是我的强项。排长说,可不那么简单哟。咱们主要抓母的,公的不要。只有母的大腿根有蛤蟆油,公的没有。但抓时要一起抓,抓后再分辨。这种蛤蟆,学名叫林蛙,野生的基本都在长白山地区,也有叫田鸡的,它母性身上有一种哈士蟆油,是非常珍贵的天然滋补强壮补品。据说在我国其它地区也发现过,但身上没有蛤蟆油。另外,离开长白山地区人工养的林蛙也没有蛤蟆油。长白山地区人工养的林蛙产蛤蟆油质量也较差,据说与喂养有关。
那时我们抓林蛙,一般都到山里腹地去。傍晚听着蛙鸣声寻声去照亮,抓到后放在小篓子里。回来后仔细看公母,然后把母蛙大腿绑上倒挂在阳面房沿下风干。风干后把母大腿撕开,像白棉花一样一寸长左右的筷子粗细的蛤蟆油就出来了。就这一根放入盛一斤水的缸子里,用白开水一沏,一会儿缸子里呈现出满满的一缸子白棉花样式的白油团,喝一口略带腥的鲜香儿。
往事如故,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成了老人。
青少年时的夏夜,听到蛙鸣声,经常和发小们开心激情的去玩耍,有时很晚才回家。如今步入老年了,夏夜又听到了蛙鸣声,只是感到久违和新鮮了,激情却一点也没有了。看书或看手机累了,把窗户打开,让“呱呱”的蛙鸣声传进来,那份清新的感觉还是和过去差不多,过去是立即在全身奔涌,疲倦之意就觉得没了似的,有时还会觉得畅快淋漓。现在是一听到蛙鸣声,感觉心境开阔了,大脑中似乎又产生了新的创意,在“呱呱”的蛙鸣声中觉得思绪无限宽广。感觉蛙鸣,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们在炎热的夏天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活力与坚韧。
这让我有时还会想起爷爷,小时候和爷爷一早踩着一片蛙鸣声下地干活,傍晚日落赶听着蛙鸣回家歇息。现在想起,那时的蛙鸣叫得节奏感似乎比现在强,可能是生物链的关系,现在的青蛙本身能活着已很不容易。只是还能保持这蛙唱起,那蛙唱和,侬然动听美妙。
前几年,要想听这蛙鸣声,确实是有点难度。在郊外、在田野、在河湖边都很难听到。这两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果开始显现。生态文明标志之一的蛙鸣高昂声,就证明了这一点。在灵山卫水道旁,夏夜中认真听一听这蛙鸣声,就会觉得很悦耳、很和谐。一会儿能听出麦浪稻谷的波涌,一会儿又仿佛听出大海的涛声,一会儿会感觉听到的是舞台大联唱,总之,柔风细雨般的飘拂在耳根,听的很爽。孩提时听着就觉得好玩好听,朦胧中有觉着美的感受。现在老了,又似乎久违了又听到了,细听细品觉得,一只蛙鸣是一种意境,成百上千只蛙鸣是成百上千种意境;这种种意境是因心情和心态的变幻而变幻,是一般拙劣的文字表述不清的。
蛙鸣的时间一年之中虽然短暂,但只要不惊忧它们,它们都会尽情地“歌唱”,没有负担,没有压抑,非常轻松,非常快乐,这种奔放的声音能让人世间那种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之辈感到羞愧汗颜。
仔细回味品蛙鸣,春天的蛙鸣似乎在喧骚的颤抖,夏天的蛙鸣则有着成长的燥热,秋天的蛙鸣当然是孕育收获的喜悦。蛙鸣其实是很奇妙的音乐,它的乐曲已贯穿了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没有感悟到大自然中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庄稼便会繁衍不息,歌唱不止的一种万物生灵亢奋的生存壮态,很难想象人生还会有几分豁达、几分乐观和美的情操与追求!
虽然现代城市喧闹,生活节奏也快,人们在刻意追求享受。但如同无论多么古老的村庄和建筑都会在时光岁月的流逝中悄然隐遁一样,只有蛙鸣永恒嘹亮。
因此,人类一定要感知大自然,呵护她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生灵万物。当明月和星辰落满你的头顶时,抽点时间,到乡下田间走一走,看看麦浪,听一听田野里的蛙鸣,你会顿觉生命过程中的绚丽与充实,身心的放松与欢悦。
写于:2025年5月30日青岛市黄岛区湾德府住所
作者简介:陈迎炜,中共党员,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山东省杂文协会会员,齐鲁石化公司退休职工,文学爱好者。曾在全国多家报纸期刊发表评论、散文、杂文、随笔、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多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