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健康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虽然,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高尿酸等代谢类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在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这是为什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因素造成的主要疾病有以下六个方面:

01
手机病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天南地北、男女老幼,人们现在最形影不离的就是手机。地铁上、电梯里、睡觉前、起床后都在看手机。当然,手机在通讯联络、学习交流、娱乐休闲、购物消费等方面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方便,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肝主目”,“久视伤肝”,天天长时间地看手机,不仅伤了眼睛,而且损害肝脏。同时,长时间看手机,等于不停地接受信息的刺激,扰乱了人的“心神”,使人难以静下心来,而“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必然睡眠不宁,现在患睡眠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另外,看手机的人多数是低头族,所以,颈椎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惊呼,手机正在毁掉一代人。因此,科学地利用手机,节制看手机的时间非常重要。

02
汽车病

随着汽车和电梯的普及,人类失去了步行和骑车上班、回家爬楼梯的生活,人们平时的活动量大大减少。而“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增进脾胃消化,增强肝肾功能,增加心肺活量,健壮筋骨,同时,还能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使人的脑神得于休息,心境愉悦。然而,汽车和电梯的普及,使人日常运动量大大减少,脾胃消化功减弱,肝肾功能降低,肺活量变小;使脾胃病,肝肾病、心脏病、肺结节等越来越多。

因此,在享受汽车和电梯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运动,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和合理的运动幅度,使运动锻炼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我们饥了知道要吃饭,困了知道要睡觉,但运动是个长期效应,一天不运动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运动需要自觉和坚持。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运动,健康状况会明显改善,许多疾病会不治自愈。

影响人类健康的六大环境疾病 | 采方研究

03
热岛病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形成了大面积的“水泥森林”,这些“水泥森林”不能吸热,无法调节温度。同时,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大量增加,热气全部外排,这些因素合起来形成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全国“火炉”城市快速“扩编”,许多原本夏季并不太热的北方城市,也已闷热难耐,温度超过40度,甚至42度已不稀奇。

持续的高热天气,不仅会使人容易中暑,更重要的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和心情的烦躁,响生命健康和工作。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内无法缓解,只会一年比一年热。与此相反,由于“水泥森林”没有调节功能,所以,冬季又会出现“冷岛效应”,一年比一年冷,甚至出现一些极冷天气。如果对此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地避暑、避寒和有效防范,极热极冷天气对生命和健康将带来极大挑战,一些北方城市这一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就是大自然为人类敲响的警钟!

04
污染病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且人与环境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人需离不开清新的空气。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不仅人的口鼻在呼吸,而且全身的皮肤毛孔也在不停地与自然界进行着气的交换。清新的空气能使人神清气爽,而呼吸污染的空气就如同在吸入毒素。

其次,人需要优质的饮水。人体组织的60%以上是水分,正常人每天需要通过食物和饮水方式补充2100毫升的水。据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80%的疾病和1/3以上的死亡,都与饮水有关。可以说,饮水的质量决定着生命的质量。另外,土壤的污染也不可忽视。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的大面积污染,在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当然也难逃污染,而食用这些植物,对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尽管“十八大”以来,政府实行了最严厉的环保政策,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污染已积重难返,加上人口和就业压力,产业结构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累加,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污染仍不可避免。近年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特别是肺癌高发,与空气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

05
饮食病

现在很多病是吃出来的,很多健康问题与饮食有关。这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的改变。《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充,五畜为益,五蔬为助,性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也就是说,饮食养生要以五谷为主,其他都只能是补充或辅助。而现在流行的饮食理念,却是以肉类等所谓的优质蛋白为主,并大量食用水果和蔬菜,把“五谷”视为碳水化合物,视为糖水,很少吃,甚至不吃。这种饮食结构,肉类食物和水果消费过多,而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吸收的谷物类食物却过少,这不仅与中国人的体质不相符,而且实践也证明,多食肉类和水果极易伤害脾胃,产生痰湿。而脾胃伤,则百病丛生。

现代人各种脾胃病很多,身体湿气很大。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占比超过60%,肺结节超80%。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肌瘤等非常普遍,这都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有关。因此,应谨记“病从口入”的古训,消除西方营养学思想的不良影响,坚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饮食结构,保护好我们每个人的“后天之本”脾胃。

06
失岗病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而且会迅猛发展。深圳一家饭店,做饭的是机器人,服务员也是机器人,整个饭店只雇用了一个管理机器人的电器工程师。在世界各地,许多工厂车间原来人工操作的岗位都换成了机器人。在中国,大面积的农业作业也是使用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家庭护理机器人不仅能做家务,还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陪护,也将大量上市。

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淘汰的是司机;车间机器人和智能农机的大量使用,取代的是产业工人;家庭机器人的量产,将会减少保姆的岗位。还有,比如商场、旅游景区、政府服务大厅等,很多服务岗位也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甚至,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与医疗结合,也会大量减少社会对教师和医生的需求。由此可见,随着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可以工作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但是,人工智能的趋势却使社会就业岗位大量缩减,“机器吃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特别在当前的中国,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还有几千万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社会已面临大量的无岗和失岗现象。失岗后,生活失去收入来源,精神压力增大,各种疾病随之产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特别关注和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