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因为园林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还涉及山水植物等自然界的相关问题,它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人的哲学自然观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这一点在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比较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西方园林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然观方面,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爱琴海地区,希腊半岛和亚平宁半岛周边地区,最早发展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后来跟着来的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这是今天整个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山石耸立,土地贫瘠,海岸蜿蜒,礁石嶙峋,地形错综复杂,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当地生产的粮食往往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必须依靠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进行商品交易才能获得生存,因此在这里很早就发展出航海和商业贸易。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下,这里的人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就是努力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自己获得利益。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与西方哲学相反,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顺应。中国文明发源于亚洲大陆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非常适宜于植物生长,拥有农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待自然界当然是感恩戴德,所以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就是人不要与天作对,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除了了解自然界四季轮回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外,隐藏在自然界后面的别的自然规律不必要去研究和掌握。只要顺着一年四季的气候规律播种收割就能五谷丰登,过上好日子。

在这种不同生存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哲学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哲学倾注了大部分精力研究自然问题,研究自然界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甚至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最早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合而为一的,以至于整个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就连主义马克思哲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大多数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培根、牛顿、笛卡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等。
与此不同,中国哲学对自然界的问题不太感兴趣,倾全力研究人与社会的问题,研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人生命运等,因而中国古代的哲学主要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中基本上没有人讨论什么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对这一问题不感兴趣,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中国的哲学家一般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例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顺应自然。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对政治、道德、人生等问题的看法千差万别,五花八门,而对于自然的态度却几乎完全一致–顺应自然,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自然观的差异,在园林艺术中有着最直接的反映。
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规整的平面,对称式的布局,笔直的道路,规则几何形的花坛,草坪修剪得非常平整,树木笔直地排列成行,喷泉水池,点缀着艺术雕塑,总之一切都体现出人工之美,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因为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相对立,人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来为人服务,所以西方园林艺术所体现的就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任何自然的东西都做成像人工的,甚至连树木也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
中国园林的特点是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山,自然的水,不规则的平面,自然的布局,道路弯曲;没有平整的草坪,没有笔直成行的树木,完全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没有规则的水池喷泉,弯曲的溪流,自然的池塘,一切都体现出自然之美。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顺应,人对自然的模仿。因此中国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就是模仿自然,虽然是人工的堆山叠石,人工开挖的溪流池塘,但其形状都要做成自然生成的样子,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专著《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回我们讲讲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