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阅 读  第310期

翻开一页

是不一样的视界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节选

写作此书时,我94岁了。我这一生非同寻常,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究竟有多么非同寻常。我很幸运,一辈子都在探索我们星球各处的荒野,拍摄影片记录那里的野生动物。我走遍全球,亲眼看到了多姿多彩、令人惊叹且生机勃勃的世界,目睹了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观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

我小时候和许多其他男孩一样,梦想去遥远的蛮荒之地旅行,去看自然世界最原始的景象甚至找到科学尚未发现的新动物。现在,我自己都难以相信我大半辈子居然做的正是这件事。

1937年

世界人口:23亿

大气层含碳量:280ppm

未开发的荒野:66%

我11岁时,住在英格兰中部的莱斯特郡。那时,像我那么大的男孩骑上自行车离家到乡间去待上一整天是很普通的事。我经常这么做。每个孩子都喜欢探索。掀翻一块石头看看下面有什么动物,这就是探索。观察周围的自然世界从来都令我痴迷。

我的哥哥另有所好。莱斯特有个业余剧社,演出水平几乎可以达到专业水平。虽然我哥哥时常劝我和他一起去演个跑龙套的角色,念上几句台词,但我不感兴趣。

天气一转暖,我就骑车到郡的东部去,那里的岩石中有许多美丽有趣的化石。诚然,那些化石不是恐龙的骨头。那个地区的蜜色石灰岩古时候是海底的淤泥,所以里面不可能有恐龙这种陆上巨无霸的遗骸。我发现的是海中生物菊石的壳,有的宽约15厘米,卷曲的形状如同公羊角;还有的和榛子一般大小,壳内细小的方解石结构支撑着里面的生物呼吸用的鳃。最让我激动的莫过于捡起一块看起来可能有化石的石头,用锤子猛力一击,看到石头裂开,露出这样一个奇妙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想到自己是第一个看到这个贝壳的人,我就不禁欣喜若狂。

我很小就相信,最重要的知识是帮助自己明了自然世界运作方式的知识。我所感兴趣的不是人类发明的律条,而是主导动物和植物生命的法则;不是国王和王后的历史,也不是人类各个社会发展出来的不同语言,而是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就支配着这个世界的原理。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菊石?为什么这个菊石和那个不一样?它是否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它是否生活在另一个地区?我很快发现,其他许多人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并找到了许多答案;这些答案汇总起来可以成为一切故事中最奇妙的故事——生命的历史。

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大多是缓慢稳定的变化过程。我在岩石中发现的那些生物遗骸在其活着的时候始终在经受环境的考验。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的得以将自己的特征遗传下去,能力较弱的则无法做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生命的形式缓慢地演变着,变得更复杂、更高效,常常也更特化。它们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细节都能根据岩石中的发现推断出来。莱斯特郡的石灰岩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不过,市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显示了历史演变的更多片段。为了对此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与发现,我决定长大后要争取上大学。

在大学里,我又知道了一个事实。这个漫长的渐变故事在有些节点曾经遭到猛烈的打断。每隔1亿年左右,经过各种艰难的筛选和改进之后,总会爆发一次大灾难——大规模灭绝。

在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如此多的物种以如此精细的方式所适应的环境,出于不同的原因发生过猛烈的全球性聚变。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突然出了毛病,这一系统原来赖以支撑的各种脆弱关系的神奇聚合土崩瓦解。大批规模浩大的物种灭绝在岩石上显现出了纪元间的界限。如果你知道往哪里找,知道如何分辨,就能看到那些界线。界线以下的生命形式数不胜数。界线以上却寥寥无几。

自生命出现以来的40亿年历史中,这类大规模灭绝出现了5次。每一次,自然系统都发生了坍塌,只留下仅够从头发展的少数幸存者。最近的一次大灭绝据说是一颗陨星撞击地球造成的,那颗陨星直径超过10千米,撞击力度比试验过的最大氢弹还强200万倍。它砸到了一片石膏地里。有人认为,它造成硫磺升腾进入大气层,然后变为酸雨洒向大地,杀死了植被,溶化了海水表层的浮游生物。漫天烟尘遮蔽了阳光,也许造成植物在数年内都生长迟滞。爆炸产生的燃烧的碎片雨点般落回地上,使西半球陷入一片火海。大火给已经遭到污染的空气加上了二氧化碳和烟雾,产生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变暖。因为陨星落在了海岸边,所以它引发了席卷全球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沿岸的生态系统,把海沙冲到了内陆深处。

这个事件改变了自然史的轨迹,全部物种的3/4,包括陆地上所有体形比狗大的动物,被一扫而光。它结束了恐龙在地球上1.75亿年的统治。生命只能从头再来。

自那以后的6600万年中,大自然一直在重建生命世界,重造并改良各种各样的新物种。生命这一轮重启行动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类。

【一阅一视界】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英)大卫·爱登堡 著;林华 译

中信出版社

2021年6月

本馆索书号

X171.4/101

本书导读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最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最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最后叮嘱。

图源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生于1926年,“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英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探险家,BBC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1985年被授予爵士称号,2005年获颁皇室功绩勋章。

大卫·爱登堡曾主持制作多部享誉全球的纪录片,包括《生命》三部曲、《地球脉动》《冰冻星球》《蓝色星球》《植物的私生活》《猎捕》等,多年来,他与BBC自然纪录片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了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通过多部不同主题的自然纪录片,将地球上变化万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世界的壮丽绚烂,生动而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并向人们传达认识自然的新方式和标准。

他目前是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托管人,兼任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副总裁、皇家自然保护学会主席。

图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