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76期(总第219期)

创作格律诗用平水韵,还是用新韵

关于创作格律诗是否必须使用平水韵的问题,是当代诗词界的重要讨论话题。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历史传承、语言演变创作实践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立足现实。

当代人写格律诗,使用的韵书工具,主要是平水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其它韵书切韵、唐韵、广韵,作为音韵学知识,知道了很好,不知道也没关系。

历史语境中的必然性

平水韵大约诞生于南宋时期,具体说法之一是刘渊在1252年所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平水韵是一种韵书,是对隋唐《切韵》系统的官方简化,自诞生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广泛用于科举考试等,其特点是将同韵合并,形成了固定的韵部,共106个韵部成为目前影响最大的韵书。

这种韵书的形式在后世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古典诗词创作中用韵的重要参考。它承载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与唐宋诗词的音律特征完全契合。在科举制度下,平水韵成为官方诗韵标准,确保诗歌创作的语言规范性。

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心、簪、砧、深等韵脚在平水韵下全部属于十二侵韵,但现代普通话中已出现明显分化。这说明平水韵是解读古典诗词音韵美的重要密码。

语音流变的客观挑战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系统已发生系统性改变:入声消失(约占总音节17%),-m韵尾消亡,尖团合流(指在语言中不分尖、团,即齐、撮二呼前的舌尖塞擦音、擦音因腭化二变成舌尖前塞擦音、擦音)等现象,导致约38%的平水韵部与现代读音产生显著差异。

以《平水韵》上平十三元为例,言、门、魂等字在现代分属不同韵母,若机械套用反而破坏听觉美感。这种现象在入声韵部尤为突出,,《平水韵》的入声韵部一屋包含屋、竹、福等不同韵母字。

创作实践的多元选择

一是学术性创作研究唐宋诗法或参加传统诗赛时,平水韵仍是必要工具。中华诗词学会孟浩然杯赛事明确要求参赛作品使用平水韵。

二是大众化创作面向当代读者,可选用《中华通韵》或新韵体系。统计显示,网络诗词平台约65%的律诗使用新韵。

三是创新性实践王力提出宽韵概念,允许邻韵通押。台湾诗人余光中《湘逝》即融合古今韵法,在关键位置严守平水韵,次要位置适当放宽。

四是技术解决方案诗词格律检测软件(如诗词云)已实现多韵书自动校核功能。创作者可同时对照平水韵和中华新韵,选择最佳用韵方案。对于入声字识别,可通过建立方言对应表(粤语、吴语)辅助判断。

一文弄懂,格律诗用平水韵还是用新韵(珍藏版)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各有优势。

平水韵的优势一是历史地位平水韵历史悠久,自金代以来一直是格律诗的主要韵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音韵丰富。平水韵包含106个韵部,提供了丰富的音韵选择,有助于诗人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三是文化传承对于传统诗词爱好者而言,掌握平水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典诗词文化。

中华新韵的优一是语言习惯。中华新韵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音习惯,易于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是传播便利。使用新韵创作的格律诗更容易被大众传播和欣赏,有助于扩大诗歌的影响力。

三是灵活性新韵提供了更多的韵部选择,使得诗歌创作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创作格律诗的过程中,用平水韵,还是用中华新韵,是由个人决定的,没有高低之分。

如果创作者是一位传统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希望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古典元素,那么使用平水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创作者的目标创作能够广泛传播的现代诗歌,那么选择中华新韵可能更为合适。

进行格律诗创作中,可以尝试结合使用平水韵和新韵,这样可以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

建立双韵思维,首联确定主韵时优先选择古今音近的韵部(比如,上平一东、下平七阳)。对于古今音变化较大的韵字(比如,在六麻韵),可进行艺术化处理:或保留古韵,营造古典意境;或改用今音,增强可读性,形成新古典主义的用韵策略。

最终,应以诗意表达为核心,避免陷入唯韵书论的窠臼。

无论是选择平水韵还是新韵,最重要的是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传颂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