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敦煌”蓝字关注我们哦,更多精彩! 

我给民工做头像(雕塑)

文/杜永卫

作者感语

      光阴似箭,这几位头像上的人物,应该也都五六十岁了。我只记得他们是从内陆来敦煌打工的民工,但我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哪里人,不知道他们今天在干什么?他们或许早已富起来了吧?也或许依然背井离乡在哪里打工?他们的一切我都无从所知,但他们的雕像,却仍然在我的工作室里陈列,他们当年的年轻,以及他们当时的状态,依然在我的作品上凝固,一点都没有改变!

这组雕塑头像,是1984年在莫高窟做的习作,是三位农民工。

那时,工地上的民工对我的雕塑室比较好奇,每当他们收工路过,经常隔窗“偷窥”。每见他们在窗户外面探头探脑,我就招呼他们进来看看,有时还和他们聊聊天,就这样,和几位民工打成了一片。

莫高窟80年代办公区,最左边那间就是我的雕塑室

那时,莫高窟不像现在热闹,尤其节假日,职工都回家或进城玩去了,整个山谷死一样寂静。那一年中秋节,好象就我一个年轻人没有进城去玩,那种寂寞让人难耐。

80年代寂静的莫高窟

子夜时分,月亮升起,我隐约听到大泉河对岸传来划拳的声音,便按耐不住,寻声而去,原来是民工们在沙堆上聚餐喝酒,好不惬意。见我过去,他们便拉我入伙,一块划拳喝酒。那天喝高了,给人家大谈艺术人生,谈画人体、塑模特;你还别说,民工们还真没有我们一块的有些知识分子俗气,他们知道,那是一种技术工作的需要,他们的眼神里除了新奇,便是纯朴和友善。

80年代莫高窟大泉河对岸

之后,每当他们收工后,我便约他们来我工作室和宿舍玩,有时聊天,有时喝酒,还给他们画了不少速写,甚至有两个小伙子还让我画了人体。下面这组雕像,就是当年在夜晚的灯光下面对他们的写生之作,他们整日辛劳,天将黑了才能下班,不可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雕塑,每次只能做一两个小时,因此雕像的一大半都是我凭借对他们的记忆进行默塑,最多第二天再请他们来对校一次。

莫高窟中寺,今天的院史陈列馆,80年代我们的宿舍还在里边

 图中的牛淑芬,是给民工们做饭的姑娘,当时她二十几岁,听他们一块的乡亲讲,她从小聪明好学,差几分没有考取大学,于是跟随他们出来一同闯荡。她打扮朴素但很整洁,她那个发型在当时也还算比较时髦,在我的眼里她非常美丽。可能是之前对她格外关注,对她的相貌印象深刻,当给她雕塑的时候,我只用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气呵成。我自认为我做得很像,对她的精神面貌把握的很准,尤其她那略带忧郁和渴望的眼神。

莫高窟80年代建筑工地

【一田随笔】我给民工做头像(雕塑)

光阴似箭,这几位头像上的人物,应该也都五六十岁了。我只记得他们是从内陆来敦煌打工的民工,但我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哪里人,不知道他们今天在干什么?他们或许早已富起来了吧?也或许依然背井离乡在哪里打工?他们的一切我都无从所知,但他们的雕像,却仍然在我的工作室里陈列,他们当年的年轻,以及他们当时的状态,依然在我的作品上凝固,一点都没有改变!

莫高窟

本文作者,80年代初

本文作者于2014年给藏族学生做头像

作者简介

杜永卫  曾用名:杜一田,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环艺设计师,教授。历任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东京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东京艺大客座研究员;中央美院雕塑系传统课兼职导师;兰州交大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客座教授;酒泉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江南石窟艺术指导专家。敦煌中国画研究院学术院长,《当代敦煌》总编辑。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