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孟子回家,看到妻子正两腿岔开坐在那里,女人如此豪放的姿势,被男人看到,孟子自然心中不快,他想到了离婚。毕竟,那个时期是相当注重礼仪的,更何况是大家女子。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虽然到了他这一代,孟孙氏家族已经衰落,但最起码的家教和礼仪肯定是不能丢的。东汉学者赵岐的《孟子题辞》有: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的家教是非常好的。
即使是现在,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影响很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你看,就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妻子坐姿太过“豪放”,孟子就受不了了。
他去找自己的母亲,提出要和妻子离婚。但是,母亲的一句话让孟子恍然大悟。那么,孟子母亲是如何教育孟子的呢?
孟母伋氏首先是说儿子有问题。儿子有什么问题呢?无理,粗鲁!并不是对别人无礼,而是对自己的妻子无礼。她说:“难道《礼记》没有告诉你吗?
为了不让人措手不及,要进屋的时候,应当先问问谁在屋里;即将进入大厅时,首先要大声宣讲,比如咳嗽,让里面的人知道;进入房间时,你必须眼往下看。
现在你去你老婆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音,可以看到她伸腿坐着。这是你的无礼,不是你妻子的不对!’
古人离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人生核心古迹《大礼经》记载,女人违反以下七项,会被丈夫离婚,分别是:
不顾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在这“七去”中,除了“无子”和“有恶疾”外,其他都是妇人品德低劣被逐出家门,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合情合理。
为什么说“无儿无女”“身体不好”不应该成为与妻子离婚的标准?因为根据生物学知识,夫妻怀孕是男女双方的事情。没有孩子不一定是女方的错。可能是男的有问题。没有孩子,让一个女人背这个锅真的很不光彩。
其实,孟子在成为举世闻名的儒家之前,他和普通孩子一样调皮捣蛋。刚入学后,学习一段时间后变得无趣,开始逃课逃学。
有一天,本该上学的时候,孟子逃课提前回家了。所以孟母当着他的面把织好的布剪了。孟子恐惧地问她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母认真地告诉他:“你荒废了学业,就像我剪了织布一样。”一旦你荒废了学业,将来什么也学不到,将来就是个无用之人。孟母告诉他,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将来你不是当小偷,就是被抓去做奴工。
孟子母亲本名仉(音同掌)氏,是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在中国被称为“贤良三母”,与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的母亲徐母、南宋岳飞的母亲齐名“贤良三母”。
而广为流传的“孟母三招”“断机教子”等民间故事,正是赞美孟母教好孩子的见证。
可见孟母是一个聪明、有教养、懂人心、懂人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母亲、好婆婆。对于现代人来说,孟母的智慧也是值得借鉴的。
《大学》上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就是说首先你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别人去做;你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才能劝诫别人也不去做这些事情,这才是君子所为。
所以,我们在责备和劝诫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犯这些错误,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去做。
孟子成为一个近忧世人、远谋天下的“圣人”,与他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管教孩子,不仅仅是“管”孩子,更是“教”孩子,通过言传身教和外界影响,一步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冷静、正直、勇敢的人。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懂人性,懂人心,善于沟通,善于处理矛盾的人。他们的思维和做人做事方式都充满了智慧。
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智慧故事,以史为鉴,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
作为家长,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如何去做,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应该读一些关于智慧的书籍,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修为。在此,推荐大家看看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自明末流传以来,《智囊全集》已经成了众多名人的开智宝典,甚至一度被康熙、乾隆列为秘不示人的利器。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或许你什么都可以借得到,唯独智慧借不到,这恰恰是阅读《智囊全集》可以得到的。
这套书汇集了中国3000年历史中的1000多个智慧故事,集中展现了古人的才智,对我们现实生活、工作、人际交往都有指导意义,所以被称为“谋略与智慧的锦囊”。
读了就能明白为什么曾国藩、乾隆、稻盛和夫、马云等政商人士都爱读《智囊全集》的原因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的“看一看”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