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说到糖尿病,十个人有九个都会下意识地说:“不就是吃出来的吗?”每当听到这个说法,我心里总会一紧。是,饮食不节制确实能让血糖飙升,可真要说“最能加重糖尿病的行为”,那还真不是吃那么简单。
很多人天天抠着嘴巴不敢吃甜的,米饭只吃几口,水果不敢碰,结果血糖还是降不下来,甚至比以前还高,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我在医院工作几十年,见了太多太多例子,早就心里有数。
你别以为糖尿病就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真正让人血糖起伏、并发症缠身的,是一些你以为“无伤大雅”的日常行为。这些事儿,你可能每天都在做,甚至还觉得自己“挺养生”,殊不知已经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高血糖、微血管病变、神经受损的深渊。
总是“忍尿”
我在医院遇到过一位做出租车司机的中年男人,患糖尿病已经有七年了。他是那种特别讲纪律、特别“能忍”的人,开车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中间渴了也不敢喝水,就是怕尿急,万一赶上堵车、找不到厕所怎么办?
所以他常年习惯不怎么喝水,也养成了忍尿的习惯。你可能以为他这样是“自律”,但他的血糖一直控制得非常糟糕,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糖化血红蛋白,数值都偏高,尤其糖化,常年维持在9%以上。我给他调整过好几次用药,饮食也安排得很严谨,但血糖总是不听话。
后来我一细问他平时生活的细节,才发现问题的根子。他每天都“省水”“省尿”,长期不主动喝水,膀胱一胀就是几个小时。你别说,这个习惯看似跟糖尿病八竿子打不着,其实影响特别大。
因为血糖本身就是靠肾脏代谢的一部分来排出体外的,尿液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如果一个人常年不喝水、不排尿,血液的浓度就会升高,血糖的浓度自然也就高,身体代谢糖分的效率也会变差。
再加上高血糖本身就容易让肾小球受损,时间一长,肾脏功能被拖垮了,血糖调节能力就更差。
老喜欢泡脚泡得太久、太热
在住院部里,我遇到过一位六十多岁的糖尿病老人,血糖其实控制得不错,一直都维持在7以下。但有一天他来复诊的时候,整个人表情都不对劲,说脚肿得厉害,还特别疼,一脱袜子,我们全科室都吓了一跳。
他脚背一块乌紫的颜色,皮肤都皱了,指甲也发黑发厚,脚趾头还红肿溃烂,看起来已经是糖尿病足早期。我们问他怎么搞的,他还挺纳闷,说自己特别注重养生,每天晚上都坚持泡脚,足足泡半个小时,还要加点艾叶、生姜,说是活血驱寒。可越泡脚越麻、越疼。
你听着是不是也很疑惑?很多人都以为泡脚是养生,怎么会加重糖尿病?其实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神经末梢损伤。一旦末梢神经功能减弱,就容易出现“感觉迟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脚不灵了”。
这时候你再泡脚,如果水温太高,脚根本感觉不到热,也就不会主动缩回来,就可能出现烫伤。而烫伤后的皮肤,一旦破损,再加上糖尿病人免疫力差、愈合能力弱,感染非常容易,一步一步就走向糖尿病足。

习惯性熬夜但白天补觉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个年轻人,刚三十出头,IT行业的,长得瘦瘦的,不抽烟也不怎么吃零食,就是血糖特别高,空腹血糖能飙到8点多。
他自己也说奇怪,晚上吃得也清淡,一天两顿饭都在公司订健康餐,怎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其实他的毛病我一看作息就明白了,他每天都熬夜到两三点,第二天睡到中午十二点才起来,说是“时间错峰安排”。
但血糖调节并不是只靠“卡路里进出”来控制的,它也受生物钟影响。也就是说,你身体什么时候分泌胰岛素,什么时候开始代谢血糖,和你吃不吃饭、睡不睡觉,是息息相关的。
熬夜本身就会让身体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提高血糖水平。
再说这个年轻人,他晚上三点睡,中午十二点起,一天只吃两顿饭,中间又不活动,晚上头脑兴奋、交感神经亢奋,白天则一直处在低代谢状态,这样的作息,相当于把生理节律彻底打乱了。你哪怕不吃油、不吃糖,光靠这“乱七八糟”的作息,就能让血糖一塌糊涂。
常年情绪压抑不宣泄
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行为——情绪压抑。说得更直白一点:不爱说话、什么事都自己憋着,哪怕天塌下来也面无表情,这样的人,血糖问题往往更严重。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位退休工人,老实巴交,平时不爱说话,看着特别淡定。他血糖高到什么程度?空腹13,饭后15,吃再多的药也压不下去。
后来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每次查血的时候手都抖个不停,脉搏也很快,一问才知道,他两年前丧偶后一直一个人住,不跟邻居来往,也不愿意跟子女聊家常。白天坐着发呆,晚上就翻旧相册。长期这么压抑,身体的“应激激素”分泌几乎没有停过。
应激激素最典型的就是皮质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升高血糖。人在处于情绪压力下时,身体会以为你遇到了“危险”,于是自动给你“能量储备”,释放更多葡萄糖到血液中,好让你“逃命”。可现实里你根本没有跑,也没有耗能,这些葡萄糖就在血液里“发酵”,最后变成了高血糖。
所以情绪调节,不是心理学的事,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部分。那些一天都不笑一下,动不动就皱眉头的人,哪怕吃得多么克制,也很难真正把血糖管住。
所以我说啊,糖尿病不是靠嘴控制的,是靠全身心、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去调整的。想管住血糖,不能光盯着碗里的饭,更要盯着你日常的习惯、节律和情绪。这些你看不见的“小动作”,才最危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