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朋友张登峰,也可以叫我张老。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的听觉功能依赖于阳气的升发和气血的濡养。临床中,许多耳鸣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常伴有阳气不足、清阳不升的问题。

就像溪流源头水量不足,下游自然会干涸淤堵,耳朵得不到阳气的温煦和气血的滋养,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一、阳气不足为何会耳鸣?脾肾是关键!

  1. 脾阳不振,清阳不升
    脾胃为 “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成不足,无法上充耳窍(表现为耳鸣声细如蝉、时断时续)。就像抽水机动力不足,水流无法输送到高处,耳窍因 “缺水” 而失调。

  2. 肾阳亏虚,耳窍失养
    肾开窍于耳,肾阳是阳气的 “根本”。肾阳虚衰,温煦功能减弱,耳窍失于温养,易出现耳鸣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

  3. 阳气瘀滞,耳络不通
    长期情绪压抑、久坐不动等,会导致阳气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于耳络,引发耳鸣(如耳内闷堵、听力下降)。

二、升阳通窍经典方:益气聪明汤加减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创立 益气聪明汤 ,专为 “脾胃气虚、清阳不升” 所致的耳鸣、耳聋而设。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加减,形成 升阳通窍三步法

组方: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葛根、黄柏、石菖蒲、远志、磁石

方解
升阳补气:黄芪(君药):大补脾胃之气,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轻清升散,引阳气上达耳窍,犹如 “架桥引水”,改善清阳不升导致的耳鸣、头晕。

健脾和胃: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确保气血生化有源;黄柏:少量配伍,防补气药过燥,调和药性。

通窍安神:石菖蒲、远志:化湿开窍,疏通耳络阻滞;磁石:重镇安神、聪耳明目,缓解耳鸣如蝉的虚证。

益气聪明汤 :升阳通窍,让你耳聪目明、阳气足 耳鸣消

三、真实案例:从 “蝉鸣不止” 到 “耳清目明”

48 岁的王先生,耳鸣 5 年,自述 “左耳像有只小蝉在叫,白天忙起来不明显,晚上安静时特别响,越累越严重”。伴有头晕乏力、食欲差、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 脾虚气陷、清阳不升

调理方案

  • 中药:益气聪明汤加磁石、石菖蒲,每日 1 剂;

  • 食疗:黄芪红枣粥(黄芪 、红枣 5 颗、粳米),健脾升阳;

  • 外调:每天按摩百会穴(头顶正中)和听宫穴(耳屏前)各 3 分钟,配合提耳尖(向上牵拉耳尖 10 次),促进阳气上达。

效果反馈

  • 服药 2 周:头晕减轻,食欲改善;

  • 1 个月后:耳鸣音量减小,发作频率降低;

  • 3 个月后:耳鸣基本消失,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80%,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四、日常升阳通窍 3 件事,比吃药更持久!

  1. 通阳法每天上午 10 点前,背对阳光晒后背,重点晒大椎穴(阳气总开关)和肾俞穴(后腰两侧),每次 15-20 分钟,借助自然阳气提升体内气机。

  2. 提耳升阳操双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耳尖,向上提拉 10 次;再沿耳轮向下按摩至耳垂,重复 5 次。每天早晚各做 1 次,刺激耳部经络,促进阳气流通。

  3. 饮食黄金原则宜:小米、南瓜、山药(健脾升阳);核桃、黑豆、羊肉(补肾温阳);忌:生冷瓜果(如苦瓜、黄瓜)、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以免损伤脾阳。

五、阳气充足的耳鸣康复标志

✅ 耳鸣音量明显减小,发作频率降低;
✅ 头晕、乏力等伴随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改善;
✅ 遇劳累、受凉后耳鸣不再加重,体质增强;
✅ 舌象转为淡红,脉象有力,脾胃功能正常。

中医治耳鸣,讲究 “求本溯源”。当你通过升阳补脾、补肾通窍,让体内阳气充足、气血通畅,耳朵就像重新获得源头活水的滋养,耳鸣自然会逐渐消退。就像古人所言:“阳升则清窍通,气得养则耳自聪。” 愿你早日摆脱耳鸣困扰,重听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