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区的几位朋友驱车100多里,来到新野县城正东三公里处的“思源民俗馆”。他们一边参观,一边不时地发出啧啧的称奇声。
70多岁的中国民族促进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吕风林感叹道:馆长梁镇凭一己之力,利用几十年的时间,收集到这几十万件的中国社会发展的“证物”,义务展出,实属不易,令人震撼!
走进思源民俗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八龙戏珠的镂空石雕,中间雕有“资善成善”四个大字。据说这是一块慈善碑的碑帽。
走进第一个展厅,满屋子针头线脑,钟表、手写笔、手工绣花鞋、烟标、酒标、火柴标,各类通讯工具和酒瓶等等小物件。
走进第二个展厅,展厅的主题是“70年代的家”。展厅里集中摆放了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物件,还原了当年的场景。
第三个展厅的主题是“80年代的家”,类似于上一个展厅的摆设,但生活的物品全是80年代一户普通人家的器物。
第四个展厅里面的东西,除了年代久远,还比较值钱。四块檀香木雕画屏,不但工艺精美,细闻还有股淡淡的香味。一张雕刻精美的纯木质顶子床,透出久远的年代感。
第五个展厅里摆满了钱币票证,有纸币、硬币、外国币、古代币,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版人民币。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饭票、电影票,当然少不了不同时期的结婚证、离婚证、通行证、会员证等等等等,还有各类笔记本儿、红宝书、扑克牌、电话机和各类灯具。
第六个展厅是近代电器类,老式唱片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和座式照相机。
第七个展厅是民俗、农耕老物件,早已淘汰的农具、工具和生活用具样样都有。
最后一个大展厅与上述七个展厅隔有几十米的距离,是一个U型的大展厅。里面展出的全是红色记忆,革命历史文物。可以说是一个“红色展览馆”,数万件物品记录着中国革命从黑暗的旧时代一步一步走向美好光明的春天的足印。
时间跨度从大革命初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一直到革开放后,主要是以画像和书刊类为主。

这些物品几乎都是当年的原版,有的甚至可能是“孤品”。
今年62岁的思源民俗博物馆主人梁镇,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持之以恒收集40多年老物件,除了有自己的爱好外,更多的则是用“证物”记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