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皮雪静、冯晓芊 通讯员李晓菊、卢梦玲)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开幕。作为12家基础教育成果展代表之一,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以《一张课程表撬动农村数字“生动课堂”变革》为主题,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城乡教育壁垒,更以数字化为杠杆,重塑了乡村课堂的新生态。
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展区吸引众多参展嘉宾。(冯晓芊 摄)
破局:城乡教育壁垒下的突围
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由城区的实验小学、长堰堤小学与农村的高家店小学合并而成。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农村的高家校区因城市化进程陷入生源不断减少的困境——6个班不足100名学生,优质师资分配不均衡,学科发展受限制。
传统的“教师走教”模式尝试着均衡师资,但跨校区奔波导致课后辅导缺位,主科教学效果堪忧。线下集中教研也因校区距离远、设备落后,陷入“耗时低效”的怪圈。
参展嘉宾了解“一张课程表”呈现形式。(皮雪静 摄)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努力以数字化重塑教育生态,同步出台政策,要求“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管、研、评’全环节”。宜昌市教育局顺势而为,着力实施全市教育系统数字化应用平台开发。猇亭区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以课程表为改革支点,率先启动数字“生动课堂”试点。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师资 “云端流动”,激活农村课堂生态,构建起“实时在线、数据驱动”的新型研训体系,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教育资源。
重构:数字课堂的创新密码
“老师,让我们再展示一次吧!” 在兴善校区周薇老师和六泉湖校区彭艳红老师同上一节英语课《Unit 2 A Let’s Talk》时,两位老师特别设置了两校区学生 PK 的环节。六泉湖校区的学生们自信地进行脱稿汇报,而兴善校区的学生不甘示弱,通过加入动作表演来深化理解。当屏幕里的掌声跨越空间汇聚,学生的内驱力被彻底唤醒,生动诠释了数字 “生动课堂” 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影响力。
双师协同授课。(通讯员供图)
在“1+N”复合式同步教学新样态中,这种跨区域联动成为常态。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的探索以“四动”“四式”“四新”为核心框架,通过“同一张课程表”,主班与从班教室实现双师协同授课;创建“点 + 面”跟踪式同步课堂新模式,从“三个课堂”到全学科常规课,实现从“示范展示”到“日常应用” 的跨越;拓展“动 + 静” 沉浸式同步教研新空间,跨校区教研从“车马劳顿”转向“云端共生”;探索“上 + 下”双轨式教师成长新路径,“数字共同体”成为师资培养的核心载体,AI课堂分析系统为教师绘制 “成长画像”。三个校区以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要求,共同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了“齐步走”。
兴善校区老师与高家校区老师同步教研。(通讯员供图)

现在每节课都有“隐形教研员”实时诊断。老师们借助AI 分析优化教学节奏,自我成长不断加速。“数字’生动课堂’的实施,让我拥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赛道。”兴善校区的吕鑫老师由衷感慨道,她有幸与特级教师郭玲结为数字“共同体”,在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过程中,得到了名师手把手的指导,所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获省级精品课评选资格。
蝶变:从单向输入到双向生长
经过实践探索,这场关于教育数字化的变革悄然改写着乡村学校的育人图景,教育公平迈向新高度,学校发展呈现新气象。高家校区充分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美术课程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开发了“蒲公英美术工坊”校本课程,学生的自然美学作品走上国际舞台。
猇亭区实验小学高家校区“蒲公英美术工坊”校本课程。(通讯员供图)
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活动优秀学校”,被评为第17届、第19届“宜昌市科技节先进单位”,获评“湖北省科普基地学校”、宜昌市“中小学生科技信息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团体优胜奖”、“宜昌市科学教育领航学校”等等。
外国来宾了解学生手工制作的非遗蓝染作品。(冯晓芊 摄)
“我非常喜欢这个案例,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匮乏,若能引入这样的教育技术,将极大促进当地学生的发展。”来自马拉维共和国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在参观完猇亭区展位后感慨道。
数字“生动课堂”变革,既是课堂的革命,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革命。当数字技术不再是教育的附加选项,而是成为课堂的底层架构,农村教育便拥有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能力。宜昌教育数字化蓄势待发,数字“生动课堂”的探索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