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水远怀大千,水清木华载人间。2021年4月,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校庆大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10年前,苗日新教授曾在百年校庆前夕撰毕其大著《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其中对于陈梦雷所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地点和历程进行了严谨考证,由此可证得熙春园便是此书诞生之地,进一步证明了“集成馆”曾“设立于熙春园西部(今近春园·荒岛)”,亦从细枝末节破解了清华园的身世之谜。此著作之部分焚余书亦同嘉庆“水木湛清华”玺印一并陈列于本次大展的入口处作为题首。魏晋谢混《游西池》诗云:“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现清华园工字厅匾额“水木清华”便出典于此。
 
❖  明 沈周 桐荫濯足图

师法自然,应物自然,感象自然,吐心自然,意趣得于天地则可探深远之境,气韵天成始终是艺术创作亘久不变的追求。袁宏道云:“趣,得之自然者深。”前另有欧阳修之“君子之欲著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此皆强调了自然与艺术创作之羁绊。本展览之七方展陈单元“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以及“与古为徒”涵盖绘画作品89件,加之上文提及展览题首处所呈玺印及焚余书,共91件展品,其中大多数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及首都博物馆藏品,少数作品来自私人藏家。其作者囊括“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元四家”之倪瓒,“吴门四家”之沈周、仇英、文征明,“松江派”泰斗董其昌,“波臣派”之谢彬,“清初四僧”之朱耷、石涛,“清初四王”之王原祁、“苏松派”先锋之宋旭、赵左,“沪上三雄”之任熊,“海派四杰”之任伯年、虚谷、吴昌硕,“扬州画派”之华喦、郑燮、李芳膺等人,可谓翰墨丹青,名家荟萃。笔者将在充分考量绘作之关照意向及应物心声的基础之上进行探论,力求凸显这些传世绘作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底蕴:澄心神,师自然,悟林泉,咏笃志,观自在,汲古髓,映万象,以呈揭中国古代绘画的自然之趣与得道之境。
 
❖   宋 苏轼(传) 偃松图(长卷局部)

一、澄怀卧游万象澄
“澄怀”之说源于晋、南朝宋之际画家宗炳,其有言:“圣者含道暎(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意指胸怀虚静之心方可体道,并可通达自在心游之境地。可见若欲澄怀,便应涤除俗世尘念,摈弃浅薄功利的审美态度,应极力体察自然意象,感知物态内在。这样的美学观点有脉可循,老子的“涤除玄鉴”便强调排除一切功利意欲,从而得以涤尘除垢,净化心神,虚静深照,洞察万千,而后荀子所主张“虚一而静”亦受之影响。此外,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家虞世南亦有言“澄心运思”,主张书法创作应保持心神虚静,以心悟道。
 
❖   元 倪瓒 霜林湍石

山水本身的特征之一便是“质有而趣灵”,即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不可小觑的精神感召力,而“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以其实体形态尽善尽美地诠释“道”,然“澄怀”则为悟道之前提。“澄怀观道”单元囊括了李公麟(传)《兰亭修禊图》、苏轼(传)《偃松图》、倪瓒《霜林湍石》、陈洪绶《松荫论道》、谢彬《群仙图》、禹之鼎《竹溪读易图》以及同属“明四家”的沈周《桐荫濯足图》与仇英《松荫琴阮图》等佳作。

❖   明 文征明 江南春色图

山自青绿,水自净怡;心自宽安,人自适意。“修禊”与“濯足”皆为君子高士除尘离垢之习,“修禊”为古俗,“濯足”为闲情,水流在身而涤澄在心。首都博物馆藏《桐荫濯足图》突出呈现了沈周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风,陡峰直耸杳渺云端,青绿覆以溪畔岩峦。画面上下一体,层峰远隐,青石碧林,澈水浅溪,裸足虚襟……画作左上角题字末句一语道破此画魂神:“人生在适意,此外非所求。”沈周生性孤高,闲适淡然,终生不仕,寻求祛垢以身,澄洁于心。“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既切中此画之景,亦暗合沈周人生之境。
 
❖   清 八大山人 松岗亭子图

物我两忘,顺时自然;体道悟道,览知万象。仇英《松荫琴阮图》中景雅士卧石对坐,琴阮合奏;《竹溪读易图》画面清逸,如笼薄烟,修竹寥寥,案几落畔,坐卧观易,人景皆寂;陈洪绶《松荫论道》巨松迫人,芃芃然遮掩半面,远景山水低调温润,藏于枝隙。侍者神态蠢萌,憨态可掬,齐齐望向石几之上倒骑驴张果老,苍郁延远的自然景致为求道论道建构出无限精神空间;谢彬《群仙图》峦石斜行,树根稳扎于涧畔,松枝自左侧绕行,恰似生于画面之外,而自上端复归,体现出自然物理庇护与仙人精神庇护之身神持衡。
 
❖   清 郑燮 竹石图

逸笔怀趣 落纸策序——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撷萃
此外,《楼阁高逸图》《青绿山水》《楼阁仙人图》三者虽题材相近,但其自然景观与建筑阁宇之关系颇值玩味。《楼阁高逸图》凸显建筑,杂树缀织,山形遥映,画面齐整稳健,山水藏于字里行间与目能所及之隐隐现现;陈卓的《青绿山水》则为建筑与山水远近各分半壁,山石居近前下手为强,围裹楼阁琼殿于叠峦之怀,阁顶瓦楞点以青绿,静谧盎然;而蒋锦之《楼阁仙人图》则已尽露山水意态,楼阁山房与自然共生共处,相互成全,文火浅绛,蕴蓄清雅。

❖   清 华嵒 幽禽图

传苏轼所作《偃松图》以及倪瓒《霜林湍石》则为此间奇谲之作,两者画面皆未曾得人出镜而气节满溢,未需论道读易而尽现空灵,可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初次面世的《偃松图》卷轴长7米,本次展出卷幅约2米,画心长90厘米,其上附题款“眉山苏轼”及钤印“赵郡苏氏”,另得“墨林秘玩”“平生真赏”“项氏子京”等近40种鉴藏印,以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宜子孙”等清宫鉴藏印十余方。虽东坡绘作扑朔迷离,此作源属饱捱争议,但围绕《偃松图》引发的关于宋代文人画艺术意象与审美转向的研究,则颇具学术意义。《偃松图》运墨枯润,凝成既定,巨松卧息,样态屈抑,拙劲老活,流露出无处藏匿的政治隐情。清朝书画鉴赏家曾评《偃松图》以“怪怪奇奇”诉“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于苏轼而言,枯木、疏竹、偃松、怪石等意象皆富寂淡之美,合其气骨,迎其脾性,与“托物寄兴”单元板桥之“竹石”、晴江之“墨梅”、华嵒之“幽禽”声相呼应。东坡之“澄怀”以其《送参寥师》诗句“空故纳万境”一语道破,他认为“主体心境的’空’与’静’是诗歌达到神妙的前提条件”,并主张审美愉悦的获得,要采取“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的态度,强调“道可致而不可求”,“其’道’之含义,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性”。后郑板桥“胸中之竹”与苏东坡“成竹于胸”则生异曲同工之妙,皆推崇审美观照的通透性与艺术创作的心理积淀。

❖   清 任伯年 孔雀芭蕉

笪重光言“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倪瓒画作便切中此语。倪瓒生于富豪人家,性情柔和寡淡,温迂怪谲,从而得一绰称“倪迂”,可谓澄心之门徒,逸气之主户。其画风空阔高寂,简逸贵无,擅作浅水疏林,通抵幽遥之境,被誉为“逸品”的标准参照。本次展出倪瓒所作《霜林湍石》经营有序而恰似无意,画面空阔而内涵满盈。其间湍溪山石动静合宜,细树五支写尽萧森林木,简约清奇,有无相生,可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倪瓒认为“画中山水是画家超越人世扰攘的心境之体现,是心中所现的一种幻境”,而这幻境“恰好又是生命的解脱”。郑板桥对其尤为赏赞,早年“愧他笔墨太轻柔”,老去“只向精神淡处求”。由此,其绘作得以阴阳合德、崇空贵无,将淡寂闲散的生活追求及物事态度融于阴阳衡抗、虚实相生的天地观之中。
 
二、心师造化林泉心
师古人与古为徒,师造化以鉴妙境,而无林泉之心则难鉴妙境。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写道:“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主张“立万象于胸怀”,以自然为师,胸怀万千山水,追求艺术创作的极致。《历代名画记》中亦记载了唐代张璪的美学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悉心体察外界景象并领悟于心,有感而作,正如《书断》所云“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故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
 
❖   清 李方膺 墨梅

郭熙亦言:“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林泉之心”指艺术家或观者怀揣净澈明澄之心进行创作和观赏活动,即强调山水画家应以虚静之心审视关照,从而具备承载万物的审美心胸。“林泉之志”为山水画创作的动念,“林泉之心”具有体察山河妙境的审美眼光和澄明心境,艺术创作应“胸中宽快,意思悦适”,从而得以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映入眼帘的山川景致与内心体察到的幽玄气象皆可惠泽精神,而唯有超然物外才能从根本上认知自然流转及天地运行之规律,才能真正体察山水幽岩之绝美。
 
❖   清 吴昌硕 梅花铁骨

眼映山川,不拘泥于眼观;心师造化,得山水之机趣,正所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亦如王微“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天地之间,风景无边,目光所及之余,绘想象之山水。“心师造化”与“林泉高致”单元展出诸多山水杰作,如八大山人《松岗亭子图》、文征明《江南春色图》、文嘉《山水图》、王原祁《乾坤大关》、罗牧《山居图》、文伯仁《湘潭云暮图》、张彦《水榭清话》、袁江《秋山图》以及袁耀《秋山行旅》等。
 
文征明绘作“既无剑拔生硬之匠气,亦无随意轻巧之草气”。其《江南春色图》画面细腻工整,雅致清奇,又并非刻意极精细之能事。自题“绿水泛青萍”“随波空自营”,叙景之余,聊表己境。文征明之子文嘉画风纤巧清丽,字如其画,画如其人,近畔孤者垂钓,看似并未“每恨得鱼迟”,所求意境恐便是“山水中间且一丝”,意欲不繁,伴水余生;张彦《水榭清话》远峦恰若顶发中分,山树笔挺直立,溪亭开敞恰若露处山涧之怀,目不必尽观景而目之所及尽为景。

八大山人“在静默中涵泳浸渍”,创造出“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的艺术宇宙。其《松岗亭子图》笔触雄浑,杂而不紊,淡墨皴擦与浓墨晕浸并用,松枝疏朗凝练,清逸桀骜。仰观峦颠欲倾,山石横斜,扫墨成松,孤亭掩藏,恰若其人生陷于沧浪,初心置于苍莽。其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如何得生,势近云峰……奇枝倒挂,徘徊变通”。八大山人追崇禅境,笔下景致看似略带残寂,实则切其心神,可谓恣意与细腻并济,放旷与高孤齐力,愤慨与控抑搭戏。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