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最大的差距就是速度。
我教授曾经教过我一句话:“ 如果你不是国际型的知名独奏家,那主办方不可能给你两个月时间甚至半年去练曲子。通常情况下,你只有很短的时间去准备。”
我在法国与瑞士读书时有大量的视奏课。刷陌生谱子是日常常规操作。为的就是一旦要准备音乐会,能够最快的时间内把一首曲子练完。因为职业阶段,拼的就是速度。谁速度最快,谁的工作就越多,而谁的工作越多,在一个圈子里活跃度就越高。高了之后,就是渐渐的地位越来越高。
视奏能力是作为舞台演奏方向的第一要素。而这个拼的就是乐理视唱以及基本功。和大量的高压训练。
我在法国时接受的训练是每周几十首曲子滚动练习(独奏曲),7天过去再见老师,起码主课内的曲子已经全部完成原速,然后立即换新的一批独奏曲。除练琴外,每周我仍然要在两个学校教专业课以及演出,同时还要学习专业课与技巧课,上室内乐课程以及各类理论课,还有乐团排练。
除了独奏与视奏以外,在瑞士和法国我都要经历大量的乐团、室内乐、以及舞台剧训练。涉及的曲目范围是从中世纪一直到当代的时间跨度。目的就是无论打击乐的哪种乐器、风格、哪种演奏方式我都能迅速胜任并且短时间内做到精益求精。
目前正在准备下周一场斯特拉文斯基得火鸟,今早起床开始看总谱, 画乐器安装图,做蒙太奇谱,以及标指法和分析。这个我给自己一天完成。
明天起床要做的事情就是除了部分自己公司的工作外,要开始在乐器上练速度,目的是困难片段达到原速。并且再将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周三要做的事情则是音色以及背谱。以及整个曲子原速跟音乐走一遍。总共7、8个乐器。
我一共给自己三天时间。因为乐器要在第四天第五天装箱运向剧院。若是我10年前,音乐学院会给我一个月到三个月时间准备。可是职业阶段,你已经没有时间练了,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基础。火鸟也是交响乐团中极其难的一个音乐,我的乐谱被改编过,所以我要演奏大量的高难度旋律独奏片段。
上一场音乐会,我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看总谱。第二天直接拿500多页总谱视奏完整场。十几年前我仍然是高中生时,曲子难度中等的情况下,我是一个晚上背谱第二天排练完就上台。而这么多年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一起受邀工作时,面对任何指挥,我都只有1次排练就直接演出。
所以,如果要想走职业演奏路线,先训练自己的曲目量,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以及视奏和基本功以及练习速度!否则可能终身连门都踏进不了。
我对我自己专业学生的要求就是,任何曲子、不要超过14天的准备时间。通常他们也是3-5首一起在14天内准备到原速以便于我修改细节。而我最多一首曲子也只有时间修改2次-3次。我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她们在进入大学或者是研究生以及职业阶段时能够做到任何一场音乐会能够3-4天内完成。
当然,准备考试与比赛是要不断打磨的。
要知道,演奏行业是非常残酷的行业,你在排练的第一次就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中一个关键点。没有准备好,很可能你的名声会因此一落千丈直至转行。许多人上台前必须靠吃降低心脏速度的药以及防焦虑药。还有的人因为舞台出错终身无法再上台。
真正的高程度舞台演奏人员,时间非常宝贵。因为我们的每一场排练主办方都要花钱去请我们。从排练到演出,许多主办方是会尽其所能节省成本的。与其选择一个需要8场排练才能上台的人,为什么主办方不把钱省着打广告请只需要1场的人?
所以请提前估算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精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是否能够吃这种苦。我曾经觉得我任何人都是适合学音乐的,现在看来,能走到职业阶段的,是极少数。很多人并不具备职业学习音乐的潜能和耐力以及毅力。
顺便说一句,当初跟我说那句话的教授,目前是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的打击乐教授。准备一场音乐会的时间是总共8小时。曲目为世界上最难的打击乐系列作品。我希望我在他当年的岁数时,准备时间也不要超过8小时。
而我的室内乐老师,也是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教授,春之祭四手联弹是可以马上转换成独奏并且原速视奏下来的。即使是我室内乐团里的钢琴(指挥专业),他拿到《春之祭》的交响乐团总谱是可以立即转换成独奏曲现场视奏的。
总结来说、速度是职业演奏家的基础素质。
谢邀,只有乐手,没有业余乐手这个说法!
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只有乐手,没有什么a.p之分。
实践上职业乐手,毕竟整天干这个,干这个吃饭,细节更细,常规更精,作曲家用起来顺手,甚至可以帮助作曲家提升……
比如一个tr……,专业的可能就钻研了几年,几十年,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不尽相同呀。即使不想钻研,各种话语,制度,规则,现实要求,专业需要也迫使你必须做。业余的可能就没那么重视了。
专业的钻研这个自己觉得有价值,值得做,一个回字有四种写法,自得其乐。业余可能就觉得不值当下这么大精力,时间,功夫……迂腐,哈个啤酒 不香吗?
当然业余乐手要到了这个程度就不叫业余了。所以只有乐手,没有业余乐手这个说法!
比如进棚录音,是按时间收钱的,找个职业的,一遍两遍的就能过。找个业余的可能一个月,半年也录不出来,钱不钱的倒是次要,关键是出来也不可能达到效果。所以,要么是乐手,要么就不是,没有业余乐手。
当然,必须承认还是有一种业余乐手的,他们演奏某一特定类型的音乐很棒,离开这个领域就白搭了,这也有一定价值,比如戏曲音乐的伴奏。
先说答案:综合素质应用方面来讲,没法比。
所谓的职业乐手(不是混饭的),
确实有可能在某一方面,
不如某些钻研到极致的爱好者,
但是论到应用性和实战方面,
确实不是爱好者所能比的。
说一下业余爱好者:
业余爱好者的状态,也有可能天差地别,
有可能根本不懂乐理,也有可能研究负极和声。
有可能节奏都不懂,也有可能天天拆鼓经。
有可能演奏技巧很差,也有可能专搞技术流演奏。
有可能只看谱弹,也有可能经常自己抓歌。
有可能不懂音色,也有可能钻研音色。
有可能不懂风格,也有可能专攻某个风格。
有可能不会创作,也有可能灵光一现写个还不错的。
那真正的从事行业工作的乐手,
是各方面都倾向于上面几条比较中,后者的。
拿弹吉他来说,业余爱好者,
绝大多数人只是弹弹,唱唱而已,
那么,有一些人,会研究的比别人多一些,
组个乐队,翻点儿歌,也会挺开心。
再发展下去,有的人喜欢鼓捣设备,
有的人喜欢写歌,有的人喜欢钻研技巧。
那所谓的职业乐手呢?
是以上每个方面,最低的要求,
都要达到行业指标,才有可能进入职业圈,
注意,是进入,能生存多久还不一定。
这个行业很残酷,厉害的人太多了,
一旦有某方面欠缺,那可能合作的人,
下次就不会找你了,职业生涯可能就少了一条路。
用职业录音吉他手来举例:
乐理要过关,手上技术要过关,视奏要过关,
设备(音色)要过关,创作能力要过关,
各种风格都必须有一些造诣,
是造诣!而不是只会弹几个乐句几首曲子。
要录的歌,听一遍就知道自己位置是什么,
如果歌里的吉他编的不够好,
还可以马上对吉他的部分进行优化,
没编吉他的,要马上创作出能“站的住”的吉他轨,
用最短的时间选择好需要的设备,
进棚以后,无论是什么风格,都是一两遍跑一条。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要求。
还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创作的多样性。
比如今天要搭五个口水歌的吉他,
总不能太雷同吧?弹着弹着就没什么素材了,
那是相当尴尬了……
除此之外,作为职业的乐手,除了活儿好之外,
一定要守时,而且人品要好,能吃苦,
这样,未来的渠道和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想了解更多,可以提出相关问题,我会继续更新
看了那么多回答,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一个概念:
“职业乐手”,和 职业:乐手。
以乐手为职业的人不一定就叫”职业乐手”,他可能是原创乐队的乐手,可能是风格乐手,可能是演奏家,他可能是唱作人,可能就是搞商演的乐队的普通乐手。
但是”职业乐手”,sessionist,特指那些拿钱替人办事的雇佣兵,辗转于各个录音棚给别人编、或者录乐器轨,或者哪个歌星要演出,需要现场伴奏,他们就会按照艺术总监的要求去完成作品。
演奏家是属于拿乐器当职业的人,但不属于”职业乐手”!
“职业乐手”跟业余爱好者,或者”职业:乐手”相比,需要具备三个关键点: 1.稳定性。2.速度,不是指演奏速度,而是识谱、学习速度。3.对多风格的驾驭能力。
录音棚里时间就是金钱,经常是录音的前一天或者前几天接到电话要去干活,没有太多的练习时间,而且经常很多内容需要在现场进行即兴演奏或者现场编配。所以发挥的稳定性、编配的质量与速度、即兴的能力(需要大量知识储备)、对各种风格都能迅速抓住重点(不需要深入研究),都是必须具备的硬性指标。到了棚里总弹错,或者需要多练练,或者屡次都让人不满意,那以后口碑就臭了,圈子里的人就不敢再找你了。
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要看你看重的是音乐的哪个方面。
如果你看重的只是技巧或者音乐性的某个方面,其实真心的爱好者和大部分职业的差距其实很小。
但如果你从乐手这个职业去看。爱好者就差得多得多。
之前看到一个yt视频,是一个美国业界比较出名的studio guitarist自述,studio guitarist和普通吉他手有什么不同。
大致说的是,基本上和普通的jam session差不多。只不过你的创作自由度不高,因为录音室收费,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其他与你配合的乐手。
所以
这对于即没有机会接触音乐工业的爱好者来说不现实。
有差距的地方可太多了,就拿练习时间和质量来说,别人每天6小时练一年的效果,肯定要强过你每天1小时练六年的。
拿到乐谱弹两遍就能上台公演,是职业乐手的基本功。如果不是处理非常需要思考或技术难度过大的作品,基本不需要练琴,只需要过两遍音和表情记号。
职业乐队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舞台上拿到新乐谱可以直接合。
哪怕是职业管弦乐团这么大的人员编组,一般的小型通俗作品在录音厅里也是只过一遍,第二遍开录。
知道朗朗神场面是什么吗?半小时不摸琴只靠听和看来练,然后直接公演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音乐上还保持了高规格。
在任何需要大量时间训练的领域,都不要拿自己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要靠这个吃饭的玩意。
你下十几年的棋不如13岁的孩子,大学里天天踢球也踢不过体校的孩子。民科去挑战量子力学等等
业余爱好者学习音乐的诉求可能是为了兴趣,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也可能就是为了弹几首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
职业乐手是为了靠这项技能来养活自己。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别拿自己的业余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
真是话糙理不糙啊。
拿我大学钢琴老师为例,虽然教学和弹奏水平都很高。但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都是她并不是很喜欢自己是钢琴老师这份职业。有次课后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我问她,如果您以后退休了还想不想继续留在本校或者来中国发展(当时中国各大音乐学院很认俄派钢琴教授)。她的回答是,退休了之后我只想种种花,养养猫。我很疑惑,然后问她:“难道退休了之后不打算继续教钢琴了吗”?她说:“是的,教钢琴只是我的工作”由此不难看出这份职业对她来说可能只是为了能够养活自己而不得不每天保持高强度的上课和练琴状态。
第二个给我直观的感受就是职业乐手的视奏能力真的要比业余选手强的多得多。下面这段视频是郎朗参加某个节目在后台视奏一首曲子的视频
我们先不管曲子的难易程度如何,如果是业余爱好者达到这种视奏水平的话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第三个是职业乐手的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积以及每天的练习强度也是业余爱好者没法比的。对于职业的钢琴家来说把曲子弹好只是开始。剩下的细节处理,触键,技术,弹奏技巧,音乐性,分句,对位,和声,音乐背景等等。这些对于绝大部分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就像看天书一样。所以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本来就没有可比性。
业余爱好者能将谱面给的信息弹出个百分之七八十就已经很不错了,但职业乐手由于乐理知识音乐史掌握的非常扎实,首先就能在短时间内更快的将一首曲子掌握个百分之七八十,而后再精进剩下的部分并将曲子赋予新的风格。
附上帅的一批的古尔德
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训练的时间。
我不算是专业,仅仅是凭音乐混口饭吃。
我现在每天要抽出三个小时专门用于音乐训练。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四个小时。
但是超过四个小时就不行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训练的质量下降的非常厉害。
我的小师弟最厉害。他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之外,每天可以挤出六小时以上用来训练。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八小时。
一年之中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至少要保持340天以上不间断的练习。
而且都是有用的训练。在练习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
那么业余爱好一天可以抽出多少时间放在音乐上?
抛开吃饭,睡觉,上班,上厕所剩下的业余时间有多少可以用在音乐上?
想知道职业的怎么弹琴嘛,想知道嘛想知道嘛想知道嘛
职业吉他,职业电吉他,职业贝斯,半职业钢琴
1998年零基础自学吉他贝斯电吉他,2019年零基础自学钢琴
没有标准很难衡量,只能说职业乐手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和从业经验,但音乐本质上来说是靠天分的,所以很好的职业乐手也不一定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而很多有天分的新人可以
有大有小。事在人为吧。Mark Knopfler在成名前是记者和老师出身,属于业余爱好者,但是你去听听Sultans of swing?他是一个歌手,在唱歌的同时,他弹的主音!那作为业余爱好者的老马跟职业乐手的差距能有多大呢?
职业乐手黑鬃啼
业余爱好拉鬃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