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皮定均,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期间,遭遇直升机空难不幸离世。作为威慑台海前线的关键岗位,福州军区司令员人选极其重要,军委反复斟酌后,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将杨成武前去压阵。

杨成武是开国上将,还担任过全军代总参谋长,胜任大军区司令员职务不成问题。不过杨成武并没有执掌过福州军区,那边老三野的官兵较多,杨成武没怎么直接带过他们。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梳理军区,他决定选几个得力助手到福州。

至关重要的军区参谋长职务,杨成武打算让老部下杨上堃来干。此时杨上堃正担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他跟杨成武的私交一直非常好。

可出人意料的是,当杨成武亲自把电话打过去,表示要调他到福州军区当参谋长时,老部下的态度立刻变了,甚至有些不高兴:不干不干!当什么参谋长?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这辈子就不爱当参谋长,谁爱当谁当。

杨成武听后先是愣了一下,很快就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忍不住摇着头,哈哈大笑起来。既然杨上堃这么抵触,杨成武也就不勉为其难,说“你实在不想干就算了吧,我再另选他人”。

这到底怎么回事?从省军区副司令、到大军区参谋长,很明显属于职务晋升。杨成武好心好意提拔他,杨上堃怎么还突然来了脾气,对老首长表示不满呢?

杨成武提拔一老部下,对方愤然拒绝:我不当参谋长,谁爱当谁当!

事情得从几十年前开始说。杨上堃是江西兴国人,那里属于中央苏区,红军时期走出名将无数。红一方面军长征过程中,杨上堃担任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强渡乌江时带领10余名勇士立了大功,毛主席和朱老总都非常欣赏他,点名进行嘉奖。到了红军后期,杨上堃已经凭军功和指挥表现,出任红一师红一团团长,他也是标准的“双红一”干部。

这个团长含金量很高,他的早期履历虽比不了一众后来的开国上将,但也是很突出的。若正常发展下去,建国后评中将或者少将军衔,没有什么问题。

但原本很有前途的杨上堃,抗战时闹出了一件大事,影响到整个生涯。杨上堃跟着老首长杨成武,在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担任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1939年杨上堃又被任命为一支队参谋长。参谋长听起来官职不低,但当惯了军事主官的杨上堃,却非常不喜欢,认为没有实权。

杨上堃越想越不高兴,冲动之下,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证明自己。结果他昏了头,竟然拉着20多名官兵,擅自脱队去了河北徐水。他下决心打几场仗,让组织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可杨上堃带着队伍、带着武器离开八路军,不管目的是什么、有何隐情,都可以视为叛逃行为。这件事非常严重!

而冷静下来的杨上堃,不久之后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浑身直冒冷汗睡不着觉。他赶紧带着大家又回到了根据地,并找到杨成武说明情况、写检讨承认错误。可是有这么简单吗?杨成武恨铁不成钢,这件事已经造成恶劣影响,不是杨成武能左右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尤其震怒,拍着桌子说要军法处置杨上堃。

好在毛主席对杨上堃的印象很深。经过一番斟酌,伟人认为杨上堃虽做了糊涂事,可他迷途知返,还是可以留下一命、观察后续表现的。主席确实是惜才爱才,保住了杨上堃的性命。当然关键因素,是杨上堃自身品质不坏,只是一时冲动犯了错。

经过这件事,杨上堃被免去一切职务,党籍也没了,但他被送到抗大学习,说明组织还是给机会。经过几年的学习沉淀,杨上堃的棱角被磨平,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抗战胜利后被安排到东北工作,党籍也终于得到恢复。

但背着包袱的杨上堃,始终没进入主力野战军体系,个人发展明显放缓。同时期的将领们职务突飞猛进,当上师长、副军长时,他只是个地方团长。1949年杨上堃离开东北奉命南下,到江西赣州工作,历任赣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杨上堃被评为开国上校,结合他的生涯起伏情况,这个军衔级别还是很合理的。

所以当年的脱队事件,一直是杨上堃心里的一个疙瘩,虽早就意识到错误,又怎么能完全不介怀呢?“参谋长”三个字,成了杨上堃一生最不愿听到的词。1977年老首长杨成武又让他当参谋长,虽然是大军区参谋长,杨上堃却说什么都不愿意当,并且很不高兴。1984年5月,七十岁的杨上堃同志病逝于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