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书法为什么值得学呢?有三大原因:一是水平高,用笔自然且有古意,这是针对他的行、草书而言的。篆籀笔法比比皆是,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更增加用笔的丰富性,同时他突破了“二王”的妍美之气,自成一家,水平登峰造极。
二是笔力能扛鼎,筋骨力道丰沛雄强,不论是练习楷书还是行草书,都能帮助我们克服孱弱无力、虚飘柔媚的弊病。其三,颜真卿是人品、书品都无可挑剔的“典范”,临摹其字可以学法度、正身心,堪为“百代楷模”。
书法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颜真卿的字“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即他的草稿作品水平最高。“颜氏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和《告伯父文稿》,件件洋洋洒洒、笔走龙蛇,技法须臾万变,而这三件又以《争座位帖》最为精到。
它不仅是三稿的集大成者“《论座》则兼有《祭侄》《告伯》两稿之奇……所以直入神品”,还是“颜书第一”:“世之颜行第一书也。”;更被何绍基赞为“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此作用笔自然、情感饱满、格调极高,卷面涂抹批改痕迹也保留了下来,达到了“书无意于佳乃佳”和“人书俱老”的境界。

在写这件作品时,颜真卿极为悲愤,饮酒数斗,回想起白天时有官员为了讨好宦官鱼朝恩,竟不顾礼法将鱼之座次安排在六部尚书之前。于是难以抑制情感,挥毫纵笔完成此作,笔笔都有英雄气。
《争座位帖》碑刻现藏西安碑林,墨迹原稿则存于台北故宫,曾为乾隆内府“传家宝”。全卷纵31厘米、横342厘米,总计70余行、近1200字,单字大小不一,在2至5厘米之间。碑刻版墨法缺失,犹如失去灵魂,看不出颜真卿情感的起伏和节奏,而墨迹原稿则真实再现了所有细节。
此作强化中锋圆笔的篆隶古法,起笔多藏锋逆入,行笔迟涩苍劲,而且有丰富的细微颤动,情绪激愤重笔,笔画交叠处显沉劲。结字宽博欹侧,外拓开张、中宫紧凑,左右结构有高低轻重的险绝对比,强化张力。
通篇墨色随书写节奏自然变化,开篇浓墨重按,书写过程中渐渐因笔锋渐枯出现飞白,之后又润笔重写,墨色饱满,这种“浓——枯——润”的节奏感,使得全卷动势十足,比刻意经营的墨韵更显真实。
临习此帖能掌握中锋行笔、篆籀笔法的核心技法,极大提高腕力、笔力和使转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