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第三遍临摹《李玄靖碑》第十一天,如图:

临创转换练习
古诗创作练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颜真卿《李玄靖碑》,第三遍临习直播(之六)

张继的《枫桥夜泊》,在短短二十八字间竟凝聚着千年岁月都无法磨损的幽微之美,如水中明月被秋风揉碎成无数点浮光,令人神思恍惚。

月之沉落、乌鸦的暗啼、漫天霜意,三个意象垂直交叠:由上往下铺展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又从当下弥漫向无垠时间。旅人的惆怅被重重寒意浸透。而此刻,“江枫渔火对愁眠”在浓重的黑色基调中点缀出唯一光点:近处江枫的墨影与远方点点渔火形成层次,诗人与它们无言相对,灯火摇曳的光影分明暗示着心事的摇荡。

然而真正牵系后世的,是那穿透沉沉夜幕的“夜半钟声”。当寒山寺清越悠扬的钟声从远处破空而至——“到客船”,这抵达的一声仿佛不是敲入夜色里,而是叩打在千百年不眠者的心上。寺钟在寂静里蓦然响起,不仅激荡着客中深夜无法成眠的离愁别绪,更在空旷的宇宙中将这愁绪无限延展——羁旅之苦原是历代游子共通的叹息。

这首小诗的魅力在于把孤独客愁置于寒山霜夜之中,同时借渔火一点光亮作衬托,终以寺钟回荡于江天时空。每个意象饱蕴情感张力,如古琴断弦后的余响袅袅不绝。

张继的不眠之夜本属于一个人,却借着寒山寺的一缕钟声抵达永恒的怀抱。我们在这首诗前的每一次心头震动,都成为一次确认——它不只是羁旅寂寞的描摹,更是孤独灵魂在茫茫天地间获得回响的共同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