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丁宇翠老师首次讲《祖父的园子》之后,工作室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我认真听同伴的观点,仔细读了丛智芳老师结合这课写的《散文教学如何走进情感深处》一文。接下来该我上研究课。结合本班学生学情和对这篇叙事散文《祖父的园子》的深入理解,我首先进行了自主备课。
一、确定教学内容
遵循“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思维,确定《祖父的园子》的真实表现性任务: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自由;二是结合阅读链接,深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生活和怀念祖父的情感。
结合真实表现性任务,从“萧红的童年生活”这个角度走进课文,确定了基础性学习任务和挑战性学习任务。
基础性学习任务: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体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并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看你最多找到几处。
挑战性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读读“阅读链接”部分,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二、设计教学过程
(一)用《呼兰河传》激励学生了解作者
在准备教这一课时,我就向同学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告诉学生在这本书中,萧红以自己的童年回忆为线索,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书中既有对呼兰河城街道、店铺等的细致描写,也写了小团圆媳妇等人物的悲惨遭遇,还有作者与祖父在后花园的温馨时光,值得一读。还告诉孩子们这学期我们将要读这本书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我调动了起来,在学校一楼的开放图书室找到这本书,并做到人手一份。
(二)通过基础性学习任务,体会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
以基础性任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了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和快乐的句子或段落,要求学生划出来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做下简单的批注,最多能找几处。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我预设学生能够找出体现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和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但是作简单的批注,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根本不可能完成。中等生可以找到一或两处,优秀生可以找出三处。
1.梳理课文,按照“园中事”“园中景物”来共同学习
预设: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抓关键的信息,帮助学生梳理汇报内容,从园中事、园中景物两部分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与快乐。“园中事”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从生活体验出发,学生有学习的劲头。
(1)园中事:由我与祖父的活动体会自由、快乐
A.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时,我踢飞菜种;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菜,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通过上面句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好像是祖父的“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如影随行,相映成趣,体会到作者童年的自由与快乐。
B.在园子里,“我”是自由的,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
预设:让学生动手去勾画句子: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等活动,从动作和活动中体会作者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童年。
C.读对话:由我与祖父的对话体会自由、快乐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对话的内容,通过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祖父”的对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发现祖父有一个让人觉得亲切的表情——“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笑中,我们完全明白了,作者除了拥有快乐和自由,还拥有祖父的爱。
(2)园中景:由园子内植物的生长体会自由、快乐
A.我在园子里享受着自由、快乐,享受着祖父的爱,所以看到园子的景物,也就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由“园中事”过渡到“园中景物”。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预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段,追问:哪个词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你发现了吗?引领学生发现“愿意”这个词语的重复出现,体会“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事物的自由生长,体会到正是因为小萧红是快乐自由的,她所看到一切事物都像她一样是自由的,是快乐的,这种借其他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这是借景抒情,一切景物的自由都是萧红的自由与快乐。师生合作有感情的朗读本段,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
B.由景物体会自由、快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预设: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园子,给“我”无穷无尽的快乐。
小结:祖父的园子给了作者自由、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令人难忘。所以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下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她的自由、快乐、安全与舒适,都来自这个园子,更多的是来自慈爱的祖父。因此这园子已不是普通的菜园、花园,而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乐园。所以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
2.挑战性学习任务:体会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萧红的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再悟情感,请同学们读读“阅读链接”部分,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预设:同学们觉得《祖父的园子》这段文字还是仅仅表达童年的自由、快乐吗?还有什么?从前的老主人还在吗?作者童年的园子还存在吗?进行追问,体会文中悲伤、思念的味道,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课堂印证
4月15日如期而至,我上了研究课《祖父的园子》。听课的老师很多,我也对课堂充满了期待,想要验证一下这样上课,学生是否能实现比较深度的学习。

一、基础性学习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在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时,学生都各有收获,其中的精彩表现已经超出我的预设。学生在“找出体现了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和快乐的句子或段落,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方面已经跨出了一大步。在确定这项任务时,我预设中等生可以找到一或两处,优秀生可以找出三处,这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学困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平时的课堂上,姜国利和刘天缘这两名同学经常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才能进行一点基础性字词学习,根本没有思考的习惯,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知半解,有时只是机械性的抄写。但在这次学习中,他们不仅都各自找到了一处,还进行了简单的批注,有了自己的想法。
姜国利同学找到的句子是: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他在这句话旁边批注:“她在园子里玩,我体会到了自由自在。”
刘天缘同学找到的句子是: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他在这句话旁边批注:“她玩得开开心心的。”
看!是不是找得准?批注做得也好。他们有了收获。
我预设让学生动手在文中去勾画出句子: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等活动。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我与祖父园中活动”学习的反馈,我临时加了一个概括性任务,锻炼学生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发现。
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我很清楚地看到学生表现的欲望,眼睛瞪得亮亮的,手举得高高的,王燕同学写了“摘黄瓜”,葛云风同学写了“追蜻蜓”,赵新宇同学写了“采倭瓜花”。
看到同学们都完成任务,姜国利同学急了:“老师,我来!我来!”手势语打得很快。
“你来,老师相信你!”可是,一到黑板面前,他就提笔忘字儿了。
“没关系,老师把书借给你,你仔细看下,你想到的是什么?”
他用食指划向“捉一个绿蚂蚱。”
“好的,把它写下来。”他在黑板上慢慢地写出了“蚂蚱”二字。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总结的对吗?____蚂蚱?”
“不对,不对,是捉蚂蚱!”
“好的,你来帮助他补上。”
在学习中,孩子们又有了收获。
二、挑战性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我请同学们读读“阅读链接”部分,问:“你读后还觉得作者仅仅是自由、快乐的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感到难过。”
“我感到了伤心。”
“还有悲伤。”
我继续追问:“此时,从前的老主人还在吗?作者童年的园子还存在吗?”
“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个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子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完全荒凉了。”
学生很快地回答着。
是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个疼爱孙女的祖父已不在了,那个有着美好记忆的园已荒芜了,学生明白了生与死的距离,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忧伤与思念,读出对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也读出了萧红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课时,我感觉到学生比较好地实现了深度学习,也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可是,再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还是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总体来说放手还是不够。
比如,梳理“园中事”“园中景物”这部分的内容,我帮助得太多,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汇报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
比如,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我”“祖父”指定学生来朗读,旁白部分也要与课文角色内容分清,这样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再比如,我在教学时还比较依赖备课稿。课堂内容的呈现,学生学习的状态是随时变化的,要根据生成的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好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跟同伴学习,根据学生实际备课,课堂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我真的学习到很多。
文字丨张丽丽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