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学期,工作室语文研修组围绕散文、古诗两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教学研讨。我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祖父的园子》作为授课内容。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拿到文本之初,我一度陷入迷茫,小学的课程在高中班究竟该如何讲授?仅仅讲解文章内容显得过于单薄,若从写法入手,又该如何与阅读链接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呢?经过与同事们的集体备课,我最终确定了本班的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深入阅读课文中园子的景色描写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随后,通过阅读园子里发生的趣事,让学生感受“我”与祖父之间深厚的亲情,以及“我”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最后总结写作方法。第二部分,依据课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迁移情感,体会作者除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还饱含着对祖父深深的眷恋,以及对已逝去事物的伤感、惆怅和无奈之情。
在上完《祖父的园子》这堂课后,结合丛老师的专业点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发现了许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
一
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教学重点把握失准
课后交流研讨时,丛老师提出了两个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的问题:
“这是一篇什么散文?”
“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让我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重大失误:对于叙事散文,学习应以“事”为重点。在我的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忽略了散文的特点,导致教学侧重点出现偏差。我领学生花费了四十多分钟的时间去细致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并总结写作方法。学生们几乎把文中所有描写景物的自然段都找了出来,进行了或详细或简略的剖析。而对于后面关于“事”的部分,由于时间紧迫,在学生刚刚体会到情感后便匆匆带过,学得极为草率,使得教学重点本末倒置。
正如丛老师所点评的:“叙事散文中的景和事,孰轻孰重?当然是事在前。园中的景只是背景,事才是文章的主体。景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因为人的自由,景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看似是眼前的景,实则蕴含着心中的情。”

二
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思考不足
回顾以往的语文课堂,由于种种原因,如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困难,或是受到教学进度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往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在一分钟内没有给出答案,老师就急于“揭晓答案”。自从进入工作室参与研讨课后,丛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学期的古文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们能够借助注释等工具,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并且表现出色。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提取答案,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主动思考。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老师在单方面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丛老师在评课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内容入手,还是从感受入手?如果从感受入手,让学生从“自由快乐”的真实感受出发去阅读,相较于单纯从内容入手提取相关信息,阅读的难度和自主学习的力度都会增加,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三
教学环节衔接生硬,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全面
评课中提到的文本延伸部分的问题,如“尾声的教学意义在哪”,反映出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上存在明显缺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衔接上的不足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在从“分析园子里景物描写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过渡到“讲述园子里发生的趣事”这一环节时,我只是简单地提及接下来要了解园子里的事,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说明。没有告诉学生,这些景物描写其实是为园子里的故事发生营造氛围,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使得学生在思维上没能顺利地从对景的关注转移到对事的关注上。再比如,从“探讨’我’和祖父之间的亲情”,到“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体会作者更复杂的情感”这一过程中,也是缺乏自然流畅的过渡。我直接抛出阅读链接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情感,没有在前面的教学中做好适当的铺垫,导致学生感觉很突兀,仿佛是在学习两个不相关的内容。这种转换的生硬突兀,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出现断层。学生无法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系统的意义体系,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在情感体会方面,尽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园子里的快乐以及这种快乐背后隐隐透出的悲伤情绪,但经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这样的引导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就像一个蕴藏着丰富情感宝藏的宝库,其中蕴含的情感丰富而复杂。除了已经引导学生体会到的快乐与悲伤之外,还有对祖父深深的眷恋之情。文中祖父对“我”的包容、疼爱,在每一件小事中都有体现。比如祖父任由“我”在园子里瞎闹,耐心地回答“我”天真幼稚的问题,这些细节都饱含着祖父对“我”的爱,也正是因为这份爱,让“我”对祖父产生了深深的眷恋。而在教学中,我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亲情,没有深入剖析这种眷恋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此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作品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园子,曾经疼爱自己的祖父,都已成为过去,时光的流逝带走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留下的只有回忆。这种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在文中虽没有直接表达,但却渗透在字里行间。我在教学中完全没有触及到这一情感层面,导致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较为片面单一,未能全面领略到作品那独特而深沉的情感魅力。
此次叙事散文的教学尝试,我渐渐清晰了此类型文章的教学思路,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看到了真实的学生样态和深度研究的方向。一节不尽如人意的课,让我满载而归。
文字丨曾芳芳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