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一生四处征战,三箭定天山,名震天下。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继承父亲遗志,成为一名战将。然而并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名将,薛仁贵的儿子在一次出征中,居然被杀得全军覆没,战后被敌军起了个耻辱外号,沦为世人笑柄

那薛仁贵这个儿子又是谁呢?受民间演义的影响,人们都认为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其实历史上压根没有这号人物!其实,薛丁山的历史原型就是薛讷!

薛仁贵 网络图片

薛讷,字慎言,是薛仁贵的长子。他并非一开始就投身军旅,而是担任蓝田县令。此时他虽然是一阶文官,但是却彰显出性格中的刚正不阿。当时蓝田县中,有一富商家族,因为利益纠纷,竟暗中贿赂酷吏来俊臣施压,要求“义仓米数千石”作为判决赔偿。

所谓义仓者,本为备灾救急而设置,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最后保障。来俊臣依仗权势,试图逼迫薛讷就范。但是薛讷不畏强权,怒斥道:“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他这一句掷地有声,最终捍卫了老百姓的利益。

薛讷 网络图片

后来薛讷被武则天发现,因其出身名门,便提拔他为将领,自此薛讷才正式迈入军旅生涯。任职初期,他数度领军作战,颇有战果,因而被逐步提拔,历任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再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开元初年,唐玄宗在新丰举行阅兵大典。然而,这次阅兵式几乎因各部军容混乱而沦为笑话。当时,群臣惊惧,部分将领被唐玄宗当场诛杀,以儆效尤。唯有薛讷统领的军队秩序井然,甚至连皇帝的使者都无法擅自进入军营,展现出严整的军纪和优良的军容作风。唐玄宗不禁盛赞薛讷治军颇有周亚夫之风,给予他单独的嘉赏

薛讷 网络图片

开元二年(714年)契丹铁骑大举南下,劫掠唐朝边境。薛讷积极向唐玄宗进言,要求率军出征契丹,以壮大唐军威。朝堂之上,将军杜宾客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夏时负甲带粮,深入敌境,恐败难制。”这一判断基于客观事实,获得了当时多数将领和宰相姚崇的认同。

然而,薛讷年轻气盛、固执己见,他反驳道:“盛夏时节草木丰茂,正是羔犊生息之期,后勤亦可就地解决,应一鼓作气,振我国威,不可失此良机。”——言语中的雄心壮志,打动了唐玄宗。

薛讷 网络图片

出征诏书随即下发,任命薛讷为三军统帅,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率军两万人,出檀州道讨伐契丹诸部。

暑气裹挟着士卒,朔风与炎热交织——在这种环境下,两万唐军动身北上,翻山越岭,进入契丹腹地。

可是,现实打脸得很快。契丹一向擅长山地野战,他们提前埋伏在滦河一带的山林中。唐军一开始锐气尚在,但是山地崎岖,酷暑难耐,行军速度也慢了下来。待到唐军士气低落时,契丹军突然杀出——伏兵箭雨在前,骑兵追击在后。

薛仁贵的儿子:被契丹打得全军覆没,还留下一个耻辱称号

薛讷 网络图片

契丹弓兵居高临下,从山上发动袭击,箭如雨下。后面的契丹骑兵又包抄合围而来,在前后夹击之下,唐军阵营被契丹人冲得七零八落。薛讷身为主帅,虽然能策马挥枪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却也不能阻止唐兵溃散逃跑。最终两万唐军全军覆没,薛讷仅率十余名亲兵突围——史称滦水谷之战

契丹兵战后嘲讽唐军,戏称薛讷为“薛婆”——侮辱薛讷打仗像个婆婆妈妈的女人!

薛讷 网络图片

唐军败报传来,京师震动。薛讷并没有表现出军人应有的担当,反而归咎于手下八名将军的指挥不力。最终那八将被凌迟处死。而唐玄宗念在其父薛仁贵的功劳上,下令将薛讷贬为庶人——“敕免讷死,削除其官爵”。此役唯一免受处罚者,就是当初劝阻出兵的杜宾客。

好在薛讷知耻而后勇,命运也给了这位失败者翻盘的机会,同年八月,面对吐蕃的屡次入侵,唐玄宗不得不重新启用薛讷——任命薛讷为左羽林将军兼陇右防御使,与将军王晙率军反击。

薛讷 网络图片

十月,薛讷率所部唐军与吐蕃军在渭源的展开激战,最终大破敌寇,追杀至洮水;不久后于长城堡两军再次交战,唐军斩杀万余人,薛讷奋勇杀入敌阵,生擒吐蕃大将,战后缴获的牛马和兵器,不可胜数。

朝廷封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次年,又转任薛讷为凉州镇军大总管。

薛讷 网络图片

薛讷于开元八年(720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史书评价其为:“讷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纵观薛讷一生,虽然在滦水谷一役惨败于契丹,却能知耻后勇,大器晚成,最终屡胜吐蕃,为其父薛仁贵的在天之灵挽回颜面!

故事至此,并非要把薛讷定性为“庸将”,而是要让世人知晓——即便是名将薛仁贵的儿子,其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胜败乃兵家常事,每位将军都可能一时马失前蹄,关键要能直面惨淡的人生,知耻而后勇,思考如何走出泥潭。

薛讷 网络图片

参考史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