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肿瘤中心二区 陈莉莉护长
图文/肿瘤中心二区 张瑞环主管护师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疲乏感或疲惫感,是临床恶性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其通常带给患者是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表现为体力、精力降低,具有程度重,与活动或能量输出不成比例,不能通过睡眠及休息来缓解,持续时间长等特征。
中医认为,癌因性疲乏不仅仅是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的表现,更是正气亏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内蕴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病邪(如癌细胞)侵犯机体,损伤正气,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从而产生疲乏无力的症状。此种疲乏深深困扰着广大肿瘤患者。
艾灸是用艾叶或者和其他中成药制成的艾条、艾柱、艾绒,点燃后在选定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薰灸的一种操作方法,利用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人体穴位或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调节全身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补益气血、防病治病、缓解疲乏,使人体阴阳平衡,振奋人体正气,从而减轻疲乏症状。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如何用艾灸来改善疲劳,学会“艾”自己,跟疲乏说拜拜。
一、隔姜灸
隔姜灸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着姜片进行施灸,生姜性微温,具有散寒发表的作用,两者结合可以驱散寒邪,对于因寒凝血滞、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有明显作用。
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姜片:
选择新鲜老生姜,切成3-4毫米(或0.3厘米)厚的姜片,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直径一般为2-3厘米,用针或牙签,在姜片上扎若干个小孔,以便于热力的传导。
2.选择腧穴:
神阙,即肚脐,位于人体腹部的正中央,脐窝正中,是奇经八脉、任脉、阴脉之海。被称为先天之地,后天之气舍。艾灸此穴,可透达盆腔脏器,迅速产生除瘀散寒、温经通络、通调气血的作用,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缓解疲乏。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强身健体,改善正气虚损、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促进人体的健康。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
2.放置艾炷:
将姜片放在需要艾灸的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圆锥形(堆状约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用线香点燃艾柱。
3.点燃施灸:
将艾绒搓成一个合适大小的金字塔状艾绒,使用时从上端点燃,艾绒燃烧完毕这个过程叫一壮,一般灸5~9壮。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或患者觉得热时更换一个艾柱。施灸温度,以自觉温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如初灸1、2壮(即更换1、2次艾炷)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如果疼痛难忍,可移动姜片。姜片出现卷边、干瘪、温度高等情况即更换。
二、雷火灸
雷火灸是一种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特点的灸法。内含20余种名贵中药材,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湿气的排出,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湿,缓解因气血不畅或阳气不足所导致的疲乏症状。
三.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处理
操作方法如下:
1.选择灸盒:根据部位需要,选择单孔、双孔或多孔斗式温灸盒。
2.点燃艾条:将雷火灸条点燃,待燃烧通透,放入灸盒内。
3.摆阵施灸:通常情况下,对腹部、八髎穴施灸,艾灸腹部可活血化瘀,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功效,艾灸八髎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经通络,对背部疼痛、肩颈痛、盆腔炎、周身困乏等有明显疗效等。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和穴位分布,将灸盒摆放在相应的身体部位上,形成横阵、竖阵、斜阵、丁字阵等。施灸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min。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雷火灸的敏感度和反应也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每个人体质情况来调整雷火灸的时间。
三、督脉灸

督脉灸,又称“铺灸”、“长蛇灸”, 通过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循行处施以隔药灸,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及火的热力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其施灸面广、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渗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通畅、经气激发,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培元固本、调和阴阳、温通气血、强身健体等作用,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因免疫力低下所导致的疲乏和疾病。
操作方法如下:
1.热姜:将准备好的0.5cm大小老生姜碎粒,放到微波炉加热5分钟左右,待用。
2.摆体位:施灸时长为30-45min,取舒适俯卧位,身体保持俯卧位不移动。
3.铺巾:将纯棉纱布巾铺于背部施灸部位,厚度约4层薄纱布。
4.取穴放模具:放置督脉灸专用灸具,放于后正中央,上高于大椎穴,下低于腰腧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有调节全身阳气,调理气血功效。下至腰腧穴位于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腧有调经散寒、补益肾气之效。
5.撒铺药物:沿督脉及膀胱经,先铺姜后铺艾绒,完全覆盖皮肤,最后将酒精均匀喷于艾绒上助燃,禁止洒在毛巾上。
6.燃艾施灸:点燃艾绒,待艾绒明火逐渐燃灭后,盖上灸具盖,后将大毛巾把督脉灸灸具整个包裹。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若过烫时,可用小毛巾垫高局部灸具,若不热时,可重新喷洒酒精于艾绒上,再次点燃艾绒后盖上灸盖毛巾包裹。
四.温馨提示
1. 空腹或餐后一小时不宜施灸,施灸前排空二便。
2. 在艾灸时,腧穴、部位定位准确,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以免造成烫伤或不适,同时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3. 对肢体感觉障碍、皮肤过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4. 艾灸结束后,清洁皮肤,若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及时就医。
5. 施灸后,饮一杯温开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
6. 施灸时及施灸后30分钟内,酌情开窗通风,避免吹对流风,不能进行沐浴。尤其是督脉灸后,6~8小时内不能洗澡, 注意保暖,避风寒,以防外感。
7. 在进行艾灸的过程中,如出现疼痛症状加剧或新的症状,如疼痛难忍、高热不退、呕吐不止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8. 督脉灸施灸过程中,火力猛,消防安全隐患大,不宜居家使用,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相关研究表明,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减轻癌因性疲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学会艾灸,巧用艾灸,远离“疲乏君”。
专家介绍
陈莉莉
肿瘤中心二区护士长
广东省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肿瘤护理门诊出诊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特色护理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常见肿瘤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如放化疗期的护理、癌性疼痛护理管理、微创手术护理、PICC置管术、PICC及输液港等深静脉导管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肿瘤患者及家属的中医情志护理、辨证施膳指导等;运用多种中医特色技术,如中药外敷、耳穴疗法、穴位贴敷、各类灸法、穴位注射、中药热熨、经穴推拿按摩、拔罐疗法等缓解减轻肿瘤疾病引起的疼痛、呕吐、便秘、腹胀、咳嗽等临床症状。
【出诊安排】周五全天。
作者介绍
张瑞环
本科学历,主管护理师
从事临床肿瘤护理工作10年余,熟练掌握肿瘤疾病相关知识及肿瘤疾病中西医护理常规。
【擅长】肿瘤疾病科普知识宣教,肿瘤患者症状管理,注重中医特色技术在养生中的应用。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