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导读
本医案为“打怪升级”的第二关。宣透郁热之后,咳嗽竟然更加频繁!家长心里着急,害怕“加重”了,我却认为痰邪松动、病快好了。果不其然,坚持吃完之后就痊愈了。
文末我简述了一下第三关的过程,算是画上一个句号。
宣透郁热后咳嗽“加重”了?不!那是快好了!
作者:tsp南极
2024.6.13
缘起
这是打怪升级的第二关,第一关见医案:
两个孩子都是咳嗽,但是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病史
孩子这几天咳嗽很严重,今天第三天,吃了麻杏石甘汤一天,没啥改变,喝了一顿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也是效果不大。
刻下症状
容易出汗,额头和后背尤其是睡着了的时候。
流鼻涕,白黄交替,鼻涕浓稠。
有痰,但是3岁多不会吐痰。
咽干,口干,爱喝水,喝水比较多。
放屁比较臭。
出门说怕风吹。
怕热,晚上睡觉啥也盖不住,还出很多汗。
大便两天一次,有时候三天一次,感觉拉的时候有点干,有点疼。经常积食,隔三差五的舌苔很厚,大便也是两天到三天一次。
夜尿一般一次。
补充:
她这个小孩子几乎每天都积食,脾胃差的很。
辨证
-
一看这浓浓的厚腻苔,就知道是食积加上湿邪导致的。
这显著的小红点,体内郁热真不少。
-
鼻涕黄白夹杂,并且比较浓稠——鼻为肺脏外窍,此乃典型的肺脏有热。
-
怕热,晚上睡觉啥也盖不住,还出很多汗——体内堆积了大量的热邪。
一方面是食积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热。
一方面是湿邪妨碍热邪的宣散,导致热越积越多。这就像温室气体太多,地球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全球变暖一样。
-
咽干、口干、爱喝水——堆积在胃肠的食积生热,热邪刺激胃腑,导致口渴欲饮,症状上类似于伤寒阳明病之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
不过尽量先不用石膏,这种口渴最多用芦茅根之类,主要是散热+消除食积,不需要大力清热的。
-
这个恶风,可以与《伤寒论》互参——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处方
宣透郁热法:升降散、栀子豉汤、三仁汤、上焦宣痹汤等思路加减
蝉蜕6,炒僵蚕6,郁金6,芦根15,白茅根15——升降散,去大黄,以郁金代姜黄,再加芦茅根,这是最常见的宣透郁热加减法
栀子3,淡豆豉6——栀子豉汤可宣胸膈之热
苦杏仁12,生薏苡仁12,白蔻仁3——取法三仁汤,祛除三焦之湿邪
石菖蒲9,佩兰18——芳香化湿浊,给三仁汤搭把手
枇杷叶9,前胡9,桑叶15,全瓜蒌9——降肺化痰
焦三仙各9——消化食积
3剂
解析
这一套思路是学自赵绍琴老先生,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医案,辅助理解:
小孩长期脚面浮肿,益气温阳利水疗效不佳:宣透郁热法治愈小孩鼻甲肥厚一年、反复咳嗽三年、支原体感染五次,多方求诊不效:按理法一步步治好
-
三仁汤与石菖蒲、佩兰祛除湿邪。热邪不被湿邪阻挡,散热通道就打开了。
-
湿邪散去之后,升降散与栀子豉汤的加减方就可以大显身手,把热邪从肌表皮毛透出。
-
焦三仙消除食积,治热之源头。
-
化痰的药物作用力是向下的,把肺脏中有形之痰邪往下降,不使其升逆。
这些降肺化痰药物可以把堵塞在上焦肺脏的痰邪毒素拽到下焦大肠,从而使得大便更滑、更容易排解:
ICU里捞人:80岁老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反复发热、神识昏聩、情况危急,中药力挽狂澜
支原体肺炎反复高烧、激素抗生素退烧药均无效:中药一剂热退人安、迅速治愈以上医案也使用了把痰邪从肺脏降到大肠腑,从而促进通便的思路。
痰是黏黏滑滑的,堵在肺脏就会令人咳嗽不止,用药将其降到大肠之后,这些黏滑的液体反而能令大便通快顺滑,很多患者都有这种体会。
不用大黄,仅仅是调动体内津液(痰邪算是废弃的津液),就令大便自解,这是很有趣的思路。
-
热邪从肌表散去,走的是向上向外的路线。
湿邪与痰邪都是往下降,走的是向内向下的路线。
请大家思考这种升降并治的思路。
升降散不用大黄,能不能叫升降散?我用降下湿热、降下痰涎的药物,不也是降吗?不要把升降之道理解窄了哈。
嘱咐
嘱咐网购好五谷虫,后面要用。
2024.6.14
反馈

家长着急地反馈:服药后咳嗽变“严重”了。
解析
宣透郁热、降下痰热之后,咳嗽变剧烈,这正是排痰的好时机!
我让这位朋友学习如何拍背促进咳痰,千万别止咳!越想强行止咳,痰热越憋在肺脏里头,病邪反而更深重!
之前也有类似的医案:
咳嗽剧烈、胸口刺痛:服药后先“加重”后痊愈,乃是排出痰毒之故
医案一刚吃药咳嗽还是频繁剧烈。
医案二则是服药后咳嗽“加剧”。
但是这其实都是药方对证的,随着痰毒成功外排,咳嗽就好了!
2024.6.16
反馈
果不其然,老老实实吃完之后,咳嗽大大减轻。
我当天正好准备整理如下医案呢:
咳嗽剧烈、胸口刺痛:服药后先“加重”后痊愈,乃是排出痰毒之故
咳嗽先“加重”、后治愈,真的是很有趣的。
2024.6.20
反馈
基本好了。
善后方
胡天雄消风和胃汤
谷精草18,党参9,五谷虫9,生鸡内金9,煅牡蛎15
5剂
湖南老中医胡天雄老先生真的是我的恩人,我读他的书,学到了太多太多有用的临床经验。其创立的消风和胃汤诚乃治疗疳积之良方,我摘录原文如下:
《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胡天雄·13、消风和胃汤》
肠胃积滞,化生风热,症见消谷善饥,大便泄泻;或食欲呆滞,大便干结;或口渴多尿,状类消渴;或寝汗磨牙,将成疳积。
此等证候,小孩为多,总由肠胃积滞而起,下方皆可治之:
谷精草30克,鸡内金10克,五谷虫10克,煅牡蛎15克,党参10克。
✦
✦
小儿脾虚,食欲不振,腹满便溏,形瘦体倦者,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诸健脾方药,皆可随证取效。
遇纳呆而大便干结,或腹泻而消谷善饥,则一般调理脾胃之药,皆与病情不切,唯此方消食磨积,清泄风热,最为适宜。
尝见谭礼初老医师喜用此等药治小儿腹泻甚效,经细心观察,患儿无不由肠胃积滞而起,因简炼充实以为方,并扩大其适应范围,定名为消风和胃汤,治疗小儿上述诸证,随用随验,真奇方也。
《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临床上亦当以此方治之。(医案中有“凌俐疳积案”,可参阅)。
其中提到的医案我也摘录如下:
《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胡天雄·52、疳积》
患儿凌俐,女,四岁半,双峰人。于1986年10月10日由其父自家乡抱来长沙求诊。
据述:患儿自前年起,经常发高热(39.5℃以上),盗汗,磨牙,腹大脐突,纳呆,消瘦,舌苔中心白厚,多花点。
小儿脾胃娇弱,哺食过当,或甘腻生冷失节,或奶糕粉食经火不熟,以致脾运失健而使肠胃积滞,变生诸证。
今腹大脐突,纳呆不食,是肠胃积滞常见症状;
积滞既久,化生风热,故稍触风寒,则表郁里应而发高热,或风热内盛,阴液失敛而岀盗汗。
既可“久风为泄”,使大便次数增多,也可以风燥伤津液,使大便干结难解。
脾运不健则虫随风生,或睡中磨牙,或舌生花点。
上述诸症,总由肠胃积滞而起。
治当以消食磨积、清泄阳明风热为主,辅以健脾和胃之品,拟消风和胃汤加味:
谷精草15克,鸡内金10克,五谷虫10克,槟榔10克,牡蛎15克,乌梅9克,白术10克,厚朴5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南极按:消风和胃汤合四君子汤,加乌梅、槟榔、厚朴】
✦
✦
1987年3月26日,患儿之父来舍道谢,并告:上方五帖有效,十帖痊愈,又加服十帖,至今情况良好。
胡天雄老先生将小儿食积疳积的核心机理说的非常透彻了:
小女孩斜视半年、眼中的世界是歪斜的、头晕难受:坚持用纯中药治好
我在以上医案中也讲过这一套疾病发展过程的。
打怪升级的第三关,是这位患者自己,我直接在这里简述一下吧,因为并没有彻底治愈,没必要整理治疗记录。
病情比较麻烦,大概类似于焦虑躯体化症候。
我治好了他的两个孩子之后,他就请我给他治疗此病,结果治疗中途,其家人又托关系请当地的名医给他治疗,没好好吃我开的药。我得知之后愤然拒诊。
几个月之后症候更重了,实在没办法,于是再来找我,说什么都想请我再治一治。
我采用疏通肝胆气机以及朱丹溪解六郁的方法,对其顽固的头痛取得了明显效果:
坚持吃药之后,10月10日反馈,头痛就没发作过了:
二十来年的头痛,就这么平平淡淡给抹除了。
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躯体化症候有待改善,比如身上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疼痛。
其后未再复诊,我也没主动回访了,毕竟已经做了几次救火队员,我也算是很够意思了哈。
以上,就是这三次打怪升级的全过程。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