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皖南,有了串连一线的皖南川藏线、黄山、徽州古城和新安江百里画廊几个著名景点,特别是徽州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吸引,旅途就足够丰富多彩。

迎着朝阳,在宁国县下了高速就直奔又称“江南天路”的皖南川藏线。这条在江南山水间穿行的神秘精华路段,东起宁国县的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全长百余公里。驶入崎岖蜿蜒的山路,青山翠绿,竹海连绵;峰回路转,水面清澈,溪流潺潺;徽派村落,粉墙黛瓦,古木参天。宣纸上的水墨画,江南佳景令人连声感叹。在扑面而来的翠竹清香中,全神贯注握住方向盘,目不转睛观察着惊险刺激的陡坡弯道,偶尔能瞥上一眼林海茶园和怪石深潭,高路入云端。

按照导航指引去徽州古城,一路风景美轮美奂,坡上油菜花盛开,茶树布满山间,辛勤劳作的人们弯腰躬身,精心耕耘着自己仅有的小块田园。巍峨高耸的黄山突然间映入眼帘,想像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日出,好似正站立在“一览众山小”的黄山顶端。

到徽州,先看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渔梁坝。一千四百多年前就砌筑的石质拦河坝体跨江横卧,坝上江面宽阔,绿波如镜;坝下浪峰咬石,激流奔涌。数吨重的花岗岩条石规则排列,其间用石锁巧妙镶嵌衔接,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元宝钉石柱插入稳定,牢不可破,耐实坚固。三条排水通道递级摆布,旱时截流蓄水,涝时通畅泄洪。紧临的渔梁古街,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庄号古貌犹存。

行走皖南

与古街商铺一位非常健谈的老者交流,他说古时徽州山多地少,人口稠密,十三四岁的少年便无奈外出谋生。临行前,母亲烙一饼,用油纸布包裹,携带上路,可食半月。再备一绳一棍,绳捆绑衣物书籍,拿棍挑起行走。若饼食完,还未找到谋生之路,则自行上吊归天,了结一生。绝大多数徽州少年绝地求生,或做小学徒,或做小生意,历尽艰辛,诚信经营,寄命于商,性格坚毅,终成徽商传奇。渔梁坝就是徽商逐梦开始的起点。当地流传的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即为形象逼真的生动写照。由此联想到关中旧时富户人家“惯养骡马而不娇惯娃娃”的育儿理念,与徽州人家的初衷异曲同工,如出一辙,值得当下的家长们思考借用。

进徽州古城,想看的就是传承悠久的优秀文化。城门围墙古色古香,石坊牌楼巍然挺立,街巷门市人来人往。城墙上通体悬挂的一排红色楹联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篆隶行楷,各显神功;高雅内容,对仗规整。漫步浏览欣赏,只窥此一斑便显出徽州文化底蕴全貌。“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看文字介绍,旧时徽州共出两千多进士,产生了二十八位状元。“学而优则仕,学而敏则商,学而仁则医。”这是古时徽州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着实令人赞叹仰视。

出徽州,沿新安江百里画廊往东南方向走,群山苍翠,江水清澈,林木茶树,山果游鱼,立体生态格局与不断闪现的徽派民居交相辉映,呈现出“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绝佳意境。乘渡船,掬清水,行江边走廊,观捕鱼表演……樟木树参天,枇杷树连片,油菜花盛开在一江两岸……水墨丹青的惬意场景和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堪比世外桃源,不由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江边的农家院落挑选好新安江里的鲜鱼,徽菜的香,江鱼的嫩,再加上老板的热情招呼,吃饱喝足,行走一段山间公路,来到闻名遐迩的阳产土楼。群山之中,依山就势的山寨土楼错落有致,摆布有序,千姿百态,质朴壮观。石质楼基,土质墙体,就地取材,筑屋而居,墙体厚实,冬暖夏凉。清澈甘甜的山泉、潺潺流淌的溪流、拾级而上的巷道、石板搭建的小桥、兴致勃勃的游客、朴实勤劳的村民……置身其中,如梦如幻。

恋恋不舍出了阳产土楼,新安江山水人文景观还不足以尽兴。继续沿江边朝千岛湖方向行走,直至湖中小岛。亲眼目睹了新安江水汇集而成的万倾碧波荡漾,眺望尽览了湖中山峦岛屿交相云集,才调转车头,返程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