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来池州,怎能不到杏花村?
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杏花村,有些年代感的门楼彰显出它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渊源。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一处应是早期的杏花村,是以诗和酒为主题的公园。步入村中,迎面一座假山,山石上书“杏花村”三个朱红大字。山虽小,绿植丛生,瀑布高悬,别有一番意境。
山中有洞,洞前有池,池中有柱,可以凌波微步。小家伙为此处流连,钻进钻出,跳上跳下,还不时地自称“孙悟空”。
湖面波光粼粼,沿湖有数亭,举目四望,除去绿色,还是绿色。
我们来到三圣像,儿子问我“三圣”是谁?我知道其中一定有李白和杜牧,便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但这还少了“一圣”。好在有标识牌,才知道是昭明太子萧统。对于萧统,是真不了解,可以说这次来杏花村才第一次听说。
脑补一下,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
小家伙很虔诚地对着三圣像拜了拜,看他认真的样子,我也跟着拜了拜。“老爸,古代没有高铁,也没有汽车,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周游天下的?”
“古代虽没有高铁和汽车,但有马车和帆船,还有李白他们有才华,总能有最好的招待。”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儿子满意,好在他没有再问。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外国人来旅游可以不带翻译。日本和韩国来我们国家旅游的最多,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
离开三圣像,我们来到诗长廊。在这里,我被“伍乔”的名字所吸引,在庐江,“伍乔”被奉为庐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而,池州也将其奉为贵池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何止一个“伍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诗被镌刻在巨石上,草色青青,湖水清清。
怀杜轩,一处陈列有杜牧与池州的场馆。许是有些年份,亦或是少了打理,略显破败。走进,有杜牧在池州的生活印迹,主要是杜牧的诗与池州的风物。
小家伙对诗歌似乎有些兴致,一字一句地认真品读,像极了研究唐诗的小先生。《阿房宫赋》,竟然成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孩子,最喜欢的还是玩。这不,刚从“怀杜轩”离开,便被一组面具迷住,迫不及待地跑到近前。
不太清楚这些面具是哪路神仙?但有三只眼的应当是“二郎神”,怒目圆睁的会不会是张飞呢?
“一村一世界”,果是,杏花村是诗的天下,是树的海洋,是酒的世界。
篾匠铺子,各种竹器陈列其间,大多是我认识的,也有少许不识。不同地方的人文地理是有异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适者生存。
小家伙很有思想,竟然要坐到文人怀里,说是可以得到一些灵气。
黄公酒历史博物馆,在我看来应是杏花村最核心的景点。尚未走近,便有醇香扑面。
走进,前国务委员吴仪等来杏花村品黄公酒的图片映入眼帘。
黄公酒的历史悠久,这在诗长廊里便有介绍。据说,杜牧当年喝的正是黄公酒。小家伙对酒文化似乎并不感兴趣,反倒是对竹林和老牛颇为喜欢。
竹林青青,雨后春笋正拔节而出。林间有一条石,石上有诗。细读,终是不能全识,揣摩,应是写黄公酒的。儿子笑着问我:“老爸,您常说我字写不好,这人写的字不也不好吗?我们都不认得。”
我笑了笑,没有与他说什么是书法。一头牛进入我们的视线,儿子特别兴奋,问我他能不能骑到牛背上。其实,我很想陪他去骑,但,毕竟此时这牛已是观赏之物,而非家畜。
“老爸,您常说小时放牛、骑牛,那一定是很快活的事吧?”是啊,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放牛是一件趣事。放牛,放鹅,放鸭,还有跟猪,我与儿子又聊起了童年趣事。当然,最搞笑的是玩泥巴。
杏花村,一处穿越千年的诗意空间。若不是自驾,必是会品一品黄公酒。酒香不必入口,在意念中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