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由沪上天目西路街道睦邻中心与老丘书友会联合举办的“不晚·书友会”系列讲座上,饱读史书的张谷平先生以《撷美漫谈·信步园林的诗画人生》为题,与书友会人员分享自己研究成果。

张谷平先生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高级讲师,中共党员,上海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高(中)职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语文)副主编。著有散文集《撷美集》、《从小八路到医学教授》。

张谷平先生在中华园林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过相关专著,办过系列讲座。

通过张谷平先生从古至今园林人物故事的讲述,与会书友沉浸于“茂林深处鸟声幽,修竹千竿翠欲流”的园林世界。

本期讲座主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其特色是立体的诗、凝固的画,将文学与绘画艺术融入园林设计。尤其唐宋以后,文人参与造园,使园林布局和造景充满画意诗情。

通过空间序列的精心安排,创造出“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引导中老年书友在有限空间中体悟无限意境。

01

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简史

张谷平先生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商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萌芽阶段,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是帝王、贵族圈养禽兽、挖池筑台、种植蔬菜,供狩猎和游乐的场所,如商纣王的“沙丘囿”。

秦汉时期: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苑”,又称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宫室,如:奢华精致的阿房宫;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扩建上林苑,规模宏伟壮丽,成为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代表。

在阐述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观点时,张谷平先生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山玩水成为风尚,山水诗、山水画也大量涌现。

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且升华到艺术创作境界,园林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过渡,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中国画中的古代园林。

隋唐五代则为园林艺术的全盛期。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造园之风大兴。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写意山水,集中于长安和洛阳。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规模,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 

在张谷平先生看来,园林景观成熟期应是宋朝和清季中叶。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科学技术进步,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文人社会地位提高,士流园林兴盛,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规划设计,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完全确立。

元明清时期:元代造园活动基本处于低潮,明永乐以后逐渐进入高潮。

明中叶到清初,文人画风靡画坛,自然观、写意、诗画交融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园林从游赏向可游可居方面发展。

到了清代,皇家园林创建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私家园林则以苏杭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02

文人“园以载道”的时代精神

张谷平先生概述中国古典园林后,第一部分讲述了以唐代诗人白居易为首的园林人物故事。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更以造园实践闻名,是诗酒园林的缔造者。他在多地任职时倡导植树造林,并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如江州司马任上调整心态,通过园林寄托精神。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以文学记录了他的造园功绩。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白居易在庐山建成这座草堂。草堂位于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年届四十的白居易亲自参与了草堂的设计与建造。他在长安因诗文刺耳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选择在庐山建立草堂以安身立命,体现了白居易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草堂内有“洗耳飞泉”、“清泉绕舍”、“方塘幽趣”等景观,展现了白居易的园林设计才华。

张谷平先生描述道,白居易每到一地,即使暂住一两天,也要用泥土做假山,担水造小水池。他还建造了公共园林,将移风易俗与为政建设相结合。

张谷平先生还以唐代名相裴度的洛阳“绿野堂”、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理水理论、明代祁彪佳的藏书园林寓园,共同勾勒出古代文人“园以载道”的精神追求。

唐代名相裴度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张谷平先生重点介绍的集贤园是裴度在洛阳集贤里的宅居园林。园中筑山穿池,竹木丛翠,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隔,岛屿回环,是当时洛阳城里空间艺术最好的园林之一。

集贤园是以平津池为主体的水景园,湖面宽阔,中有三岛:晨光岛、杏花岛、樱花岛。湖四周有园林建筑,北有北馆,北馆之北有开阖堂,北馆宋时称“四并堂”。园中花木繁盛,尤以竹盛。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写过《洛阳名园记》,文中记述了作者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十九处园林,对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似以记载集贤园等唐代园林的风貌。

裴度在政治方面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他辅佐唐宪宗平吴元济、李师道之乱,实现“元和中兴”。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稳定了唐朝的政治局势,使朝廷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裴度所处的唐朝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裴度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其文学作品和文学主张及园林理念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从而被邻邦所了解和借鉴。

张谷平先生还介绍了叠山艺术巅峰之作的明代文学家王士贞。王世贞的奄山园由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以叠山艺术著称。园内假山层叠,峰峦错落,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综上可见,古代文人“园以载道”的精神追求,在园林人物故事中得以生动彰显。

03

撷美漫谈 | 信步园林的诗画人生

苏州古典名园鉴赏

张谷平先生在他演讲第二部分,系统性地分享自己对苏州古典名园鉴赏。

沧浪亭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沧浪亭,是一处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为诗人苏舜钦所建,取先秦民歌《沧浪歌》而得名,以“崇阜广水,曲廊临池”为特色。

园外借葑溪之水,园内复廊蜿蜒,漏窗借景,体现“未入园林先成景”的巧思。

未进园门,先有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通过临水复廊上的漏窗通透内外景物,使内外山水融为一体,有未入园先得景、引人入胜之妙。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土石相间,箬竹丛生,古木森郁,堂馆轩榭环山而筑,多集于山南,布局开畅自然,极富山林野趣沧浪亭的建筑朴实无华,不追求华丽的装饰,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城市山林”的特色,如明道堂、瑶华境界、清香馆等建筑,皆为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园内有花窗108式,图纹各异,形式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起到了借景、框景的作用,扩大了景色的纵深感。

从北宋苏舜钦建园并作《沧浪亭记》,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再到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居住于此改名“韩园”,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修葺,使沧浪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园内的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人石刻像594尊,不仅是艺术珍品,也呈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先秦民歌《沧浪歌》,原文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春秋战国时期传唱在汉北一带的歌谣,孔子、孟子都提到过它。

《沧浪歌》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水清时洗冠缨,意味着在清明之世保持高洁,积极进取,出仕为民造福;水浊时洗脚,暗示在乱世中也能自处,豁达面对,独善其身。这蕴含了“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的思想,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表述。

拙政园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空间序列如诗如画,园内曲廊、花径与建筑错落,形成“步移景异”的韵律感。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由明朝御史王献臣始建,其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王献臣官场失意,借此表达自己对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认为自己浇园种菜、自食其力,是一种“拙者”的从政方式。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园内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多临水而建,如远香堂、香洲等,形成了丰富的水景层次。建筑风格淡雅朴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水中,如彩虹般绚丽。

园内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假山、花草树木等错落分布,巧妙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通过曲径通幽的小路和回廊相互连接,步移景异。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他根据园景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并为每景题诗,对拙政园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师园 

距今851年的网师园以“精致纤巧,以少胜多”著称,临池而筑,借月影水波营造空灵之境;‌‌庭院仅半亩,却以梅竹、冷泉石组景,成为现代园林复刻范本。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由侍郎史正志建造,初名“渔隐”。

史正志是宋代藏书家、扬州文人,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退居姑苏后筑园,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取名“万卷堂”。到了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此园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布局精巧,也以水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环池一周,错落有致。如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等,高低错落,倒映水中,形成优美的画面。园内空间层次丰富,通过巧妙设置的门、窗、廊等,将各个庭院相互连通又彼此分隔,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如小山丛桂轩与蹈和馆之间,通过曲廊和漏窗,使空间隔而不断。

园内的匾额、楹联、砖雕、木雕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真意”、“静吟”等匾额,体现了园主追求宁静、自然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诗的绝句、词的小令,以有限的面积造成无限的空间,堪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生动写实。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二层玻璃天棚下的“明轩”,是模仿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设计建造的。

“明轩”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承建,所用的砖、瓦、木材、构件等在中国备好后,由二十多名中国工程师和工匠在美国组装,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

张谷平先生还谈到唐代诗人王维在陕西建有辋川别业,注重写意,使园林意境深远、简约朴素又留有余韵,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张谷平先生又以中国现代散文代表人物朱自清描写北京清华园中近春园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来加深与会者对园林艺术的领悟——漫步苏州古典园林,仿若踏入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

亭台楼阁,似诗行般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若韵律般婉转悠扬。碧水轻漾,倒映着假山的嶙峋,恍若一幅立体的山水丹青;花木扶疏,摇曳着光影的斑驳,恰似一首流动的自然诗篇。这里,是建筑与山水的深情相拥,是园林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一砖一瓦皆含韵,一草一木总关情。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于亭台间低吟,在水榭旁浅唱。每一处景致,都曾激荡起诗人的灵感;每一片风光,都曾化作笔下的华章。

苏州园林,不仅是山水园艺的璀璨结晶,更是古代诗人寻诗觅韵的灵秀之地,承载着千年的诗意与浪漫。

04

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背景

讲座中,旅游专家盛东克先生回顾了自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敏锐认识到,我国应该急起直追国外发达国家旅游服务业的步伐。为此,他赴国外考察,学习取经后,著书立说为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走遍国内外名山大川、城市乡村,游历了六十多个国家的旅游专家盛东克先生认为,旅游能充实、提升自己的世界观,视野为之开阔,不再仅有小我,而是拥有了胸怀世界的格局。

同时盛先生强调,旅游前做好英语等他国或地区的语言攻略,也是高质量旅游的重要课程。

曾陪同联合国官员参观过豫园、静安寺的“不晚.书友会“主持人丘保华教授说,外国友人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热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丘教授谈到,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家、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范存忠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中,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对英国的影响,涉及哲学思想、园林、杂剧、小说、语言文字等方面。

范存忠先生从启蒙时期英国处于变化中的艺术风尚、审美趣味这一角度去审视英国对中国园林的接受情况,指出中国造园艺术在英国产生影响,原因在于它的“自然性”。

正因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背景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丘教授希望大家在旅游前请教专家,做好攻略。并强调出国旅游提升英语的重要性。提前了解,做足功课,就能让旅游的质量更高,玩得更开心。

丘保华教授感谢“不晚.书友会”这一文化交流平台得到广大书友的支持和参与,使中老年人有所学、有所知、有所乐。他认为,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说法,哪怕已至晚年,也没关系。迟暮之人,亦可是少年,亦可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不晚·书友会”诚邀喜爱经典文学作品、文史专著及影视作品,喜爱旅游、绘画、书法、摄影、收藏等的人们,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上午,来到静安区长安路825号3楼,天目西路街道睦邻中心,加入主旨演讲+问答互动+话题讨论,让我们的中老年生活魅力无限!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