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响堂山石窟第一窟双佛洞开凿于北齐时代,位于北响堂山石窟南区,在刻经洞的上部,与下层刻经洞成为上下结构的塔形窟。从上部的双佛洞到下部的刻经洞、大业洞显示为一组,形成了一个“覆钵塔”式的建筑。这与北响堂山石窟塔形窟的样式一脉传承,与大佛洞、释迦洞建造年代比较相近。
洞窟上部为山花蕉叶托三个火焰摩尼宝珠塔刹,保存非常完好。上方摩崖上有两方经文,为“十二门论”文,右侧刻大圣十号,左侧刻十二部经名,经名上部刻弥勒佛、狮子佛、明炎佛。在十二经名之后刻“真常口口口海”,最后刻“归命真觉藏识海”,大字隶书石刻,字径尺余,释安道一的典型风格。无款,或为隋朝大业十年(公元641年)所刻。
双佛洞是一处小型龛窟,三壁三龛式,洞深1.3米,宽2.3米,窟门长1.3米,在正、左、右三面各有高0.3米的座坛,坛上雕像。正面并坐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佛像,通常等高,或主尊略高,但整体保持对称平衡。
左右各侍一菩萨,头部皆毁,衣纹贴体,采用“曹衣出水”技法,线条流畅,立体感强。菩萨造型身姿婀娜,形态优美。菩萨宝缯下垂,帔帛绕肩,下着长裙,赤足立于莲台上。左右壁各一座佛侍以二菩萨三身像,洞内共有造像11尊,手法非常简约,应该断定为北齐至隋朝的作品。

双佛洞在刻经洞的上方,与之成为一体。根据刻经洞外面北侧《唐邕刻经碑记》的内容可知,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三月一日开始,至武平三年(572年)五月廿八日结束,鉴于经文在缣缃、简策等材质上难以长久保存,易于损毁,因此发愿将佛经刻于石上,以图永久流传。于是在鼓山石窟中刻写了《维摩诘经》、《胜鬘经》、《孛经》和《弥勒成佛经》等多部经典。因此可以断定双佛洞与刻经洞为同一时期开凿的。
“二佛并坐”的题材直接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见宝塔品》。该篇章记载,“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实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法华经·见宝塔品》讲述释迦摩尼在讲授法华经时,从地涌出宝塔,其中为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多宝佛。宝塔打开,多宝佛邀请释迦牟尼入塔中,让半座给他,并请他为大众宣读法华经的场景。这一场景被称为“二佛并坐”,象征着佛佛道同、法身不二的佛教核心教义。
随着《法华经》的流行,二佛并坐题材的出现,最早见于炳灵寺169窟内的壁画与造像,其中二佛并坐于塔中的形象,既暗含了佛塔从地涌出,又表现了多宝佛让半座于释迦的场景。此后,释迦多宝像广泛出现于北朝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各石窟中,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均有相关实例,在单体造像及造像碑中也时有出现,充分说明法华信仰的流行。
北齐时期,受《法华经》信仰影响,以及北齐皇室对佛教的推崇,传承创新“二佛并坐”题材成为理所当然,当我们再次看见时候,会有一种“石不能言,一眼千年”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