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是什么?它是通过历史传承、文化认同、制度合法、民族包容等手段,获得民众及后世的认可。那么,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乱世时期,高欢出身怀朔镇兵户,作为北魏的一个“城上执役”是如何起家的?

高欢早年参与杜洛周起义,后投奔尔朱荣。六镇起义失败后,他收编六镇余部十余万,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官拜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逐步掌控北魏军政大权。永熙三年(534年),高欢逼走元修,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547年,高欢因玉璧之战(546年)‌的失利及长期忧愤死亡,长子高澄继续掌权。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准备受禅前夕,为膳奴兰京所杀,仅活了二十九岁。高澄死后,高欢次子高洋迅速掌控局面。

550年,高洋逼迫孝敬帝元善见禅位,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成为开国皇帝。然而作为高氏家族的最终掌权人,名不正也言不顺,统治合法性因权臣篡位的背景而备受质疑。如何改变从军阀到正统皇帝的转变,不仅通过政治经济进行改革,还在文化宗教上开始了一系列追求其正统梦的表演。

修定寺碑记上记载:“魏历既革,禅位大齐,文宣登极,敬奉愈甚。天保元年八月,巡幸此山,礼谒法师,进受菩萨戒,布发于地,令师践之,因以为大统。”大意如下:公元550年8月,高洋在现今河南安阳修定寺举行了一场“转轮圣王”意义的仪式:高洋解下长发,匍匐在地,俯身将头发铺在地上,面部掩于泥水之中。其昭玄大统高僧法上手持法器,踩踏高洋的头发,为其授菩萨戒。

响堂山石窟(四十七)布发掩泥,北齐开国皇帝追求的正统梦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布发掩泥”,法上继承北魏沙门统高僧法果的传统,将佛教与皇权深度绑定,主张“皇帝即如来”。高洋通过这一仪式,将自己比附为释迦牟尼,法上则象征燃灯佛,从而宣示自身为“转轮王”,将自身统治与佛教救世主形象绑定,暗示其政权是佛教预言的兑现。

高洋的表演实际是模拟燃灯佛为释迦牟尼授记的场景。这个故事发源于犍陀罗地区的佛教传说,讲述的是燃灯佛授记,因为地上满是泥泞,释迦摩尼就跪伏地面,铺散头发,掩盖污泥去让燃灯佛踩过,预言其未来成佛。

北齐把佛教尊为国教,建设了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自然就是皇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在北响堂山石窟中,大窟采用中心塔柱式石窟,三面开龛,又雕凿的三世佛组合,意味着弥勒转世。三个大窟也被传为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形象,大佛洞内的背光众火焰纹与忍冬纹交织,七条火龙穿插其间,象征佛法威严与生命力。高洋将北魏时期“皇帝即如来”的运用得心应手,构建了“皇帝即转轮王”的壮大故事,此举由此奠定了北齐的政治文化格局。

孙英刚《布发掩泥的北齐皇帝:中古燃灯佛授记的政治意涵》这样介绍:高洋就是这样的一个懂得政治宣传和造势的君主,他布发掩泥的举动实则是想借用燃灯佛授记的佛教教义塑造自己佛教转轮王的身份,从信仰和政治的双重维度加强北齐统治的神圣性。

然而,天意弄人,北齐政权从公元550年到577年,只经历28年,就烟消云散,迅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