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内前壁,因坍塌而损毁,但仅存的末端一小片区域留有一幅帝后礼佛图残迹,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帝后礼佛图的造像。
帝后礼佛图采用上下两层布局,减地平雕手法,外表光滑,上面施以彩绘,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布局可以看出匠人的良苦用心,既把帝后带领庞大队伍礼佛的盛况表现出来,平雕人物大小做好区分,服饰纹样各有侧重,仪仗队伍的强大均有所表示,更加体现了北齐皇室对佛教的虔诚与庇护。从残留的人物来看,轮廓已平滑,但不失生动传神,可以预见北齐艺术的本土化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帝后礼佛图呢?这肯定不是偶然的因素。北朝是一个政治动荡、佛教盛行的时代,大多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在军事上统一北方,但是汉族士族却对其身份表示文化上的蔑视,为了消除这样的身份差别,当朝的统治者将皇帝塑造为“受命于天”的佛教护持者。统治者将佛教被纳入国家管控体系,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他们倡导的因果报应、轮回思想,与强化社会控制的需求非常契合。

于是,出现了在帝后礼佛图中,帝王头戴通天冠、冕旒,手持香炉,以佛教仪轨强化皇权的神圣性,构建君权神授的皇室示范效应,向民众传递“佛教与皇权利益一致”的信号,引导宗教为统治服务,皇室的信仰导致佛教在民众间的地位得到提高和稳固。
因此在帝后礼佛图中,出现了供香供花的场景。供香象征摄心降烦恼,代表信众的虔诚信仰。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来比喻人内心的清净与圣洁寓意,播种善因、追求之果。供香供花场景暗示民众:现世服从皇权,来世可得佛国净土。这种信仰引导,将潜在的社会矛盾转化为对来世的期待。
娄昭君头戴莲花冠,身穿广袖长袍,腰系霞帔,手持拈花,仪态雍容华贵。她一手拈香,后随几个戴莲冠的贵妇,在众宫女的前导、簇拥下前进。
皇帝和皇后领头的两批人员,呈两边对称排列。人物形象在大小方面具有明显区分,皇帝和皇后以及随行达官贵人的身高要明显高于仆侍,但经艺术化处理,在整体上是协调的,这是当时尊卑理念的反映。
初春的邯郸,梅花、杏花、桃花、梨花、海棠花竞相开放,与历史古迹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会看见,每一步都踏着故事,每一眼皆遇见传奇。邯郸,等你来续写春天的脚步。
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邯情脉脉,郸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