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丨线条与造型——范毓周谈东西方艺术体系

三品寻美,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要跟范老师范毓周先生分享一下咱们东西方艺术的一些理念和发展的历程。你好,范先生

你好。

我们要谈到东西方的艺术肯定完全不一样。东方艺术以中国为代表,当然印度也是相当强的。西方可能早期是以欧洲为代表,后来因为美国的崛起,有了新的一些当代艺术的理念。我们先说一下咱们中国代表东方,中国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你是怎么看的?

嗯,谢谢,我来讲一下我的浅陋之见。中国的艺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在很大的程度上,它的渊源应该在世界上是和西方艺术并行不悖的很早就发源一直传承下来的。

▲新疆洞穴壁画


从目前我们能够看到国内的新疆、西南包括内蒙一些岩画和洞穴壁画。其实这个发源和世界欧洲和其他的地区,可以说是前后同步的,都经过了一个原始绘画的过程。

可能开始就是为了记录。

记录。因为在文字出现之前,其实绘画本身就具有一些记录作用。那么这样子的话,原始绘画它不断的完善,就慢慢的出现了中国这一条路线是以线描,就是用线来表达要描述的主题。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我们跟大家说说,因为我知道你是历史教授,还有就是你也是研究古文字的,也研究哲学。那么这个在记录时段,很初始的时候,大概是什么年代?

从文字的发展来讲,比较能够完善记录的话,就是到了商代后期,也就是我们今天说最早的文字体系,是甲骨文,这个是指的书写体系。而西方讲文明的时候常常讲到文字不是指个体的文字,是指的书写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所著《甲骨文通论》第12章《甲骨文史上有贡献的学者及其研究特点》中列举范毓周为甲骨文研究第9个十年里的代表性学者

1987年我带领了11个研究人员,我做的课题设计和课题整个的主导做了一个甲骨文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也就是打四个键可以出一个甲骨文,跟汉字系统并行,跟英文系统并行这在全世界是第一例用计算机处理古文字。那么我就要统计甲骨文已经有了不完全重复的,就一个字,有好多形体算一个字,当时大概是3972个字后来又出现了一批甲骨文,可能会有超出这个范围,大致是4000字左右

在这个时代,西方的文字发展是怎么样的?

西方的文字应该两河流域的发展很早但是我们从今天看的话,埃及的古文字也还停留在描述事物的绘画阶段。可是我们甲骨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六书体系,就是有象形、有会意,有形。汉字后来这个体系在甲骨文时代完全奠定了。

▲甲骨文

已经完成了

那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肯定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最近我们在浙江的金华,在杭州的良渚,在山东龙邱庄,都发现了文字单个或者是个别的文字现象。而且在龙虬庄还发现了草体和楷体并行的情况另外在仰韶文化里面刻符号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从我们的文字体系来讲,大约至今也有6000年左右的发展。

▲龙虬庄陶文

绘事应该比6000年更早了。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是什么?文字确实从绘画发展的。

从绘画发展成文字,然后文字因为有了思想之后,绘画艺术性就产生了。

因为中国的文字,我们看甲骨文都是以线条为主,从原始的象形发展出来的。那么绘画也沿用了这个体系,就走了以线描

以线为主体

为主体这样的绘画。西方的绘画一下子就拉开距离了。那么我们看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帛画,龙凤的那个都是用线条来描述的。这个时期的绘画不追求形象的准确性和形象的具体性,而是从形象里抽出来更完善的一个线描体系,这个体系一直影响到了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以线描为主,以敷彩为辅这样的体系

▲战国时期的帛画

我看马王堆T字型的画,汉代的一些壁画,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走的这个路。包括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女史箴图,都是以线描为主导的。

▲马王堆T字型的画


线条与造型——范毓周谈东西方艺术体系(第一百八十三期)

线描为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方式,它已经影响了我们周边一些国家顾恺之那个年代的时候,西方的绘画是一个什么情况?

西方的绘画应该说是在罗马时代,它以精准的描写和色彩以及明暗来体现人物形象的传统,已经形成了。我们今天从庞贝古城,发掘出来的壁画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已经完全具备了后来西方油画的一个

▲《海伦的离开》,庞贝,彩绘壁画,1世纪

造型

明暗造型,准确造型,平涂造型,以明暗来分出它形体的立体和完善的背景,这几个要素已经完全形成。

▲《献贡品的女性与雕像》,赫库兰尼姆,彩绘壁画,1世纪

已经奠定了油画的基础了。

我们看到西方的绘画,它有它的渊源,它的渊源从洞穴壁画,就是以明暗色彩背景来表达视觉感受和视觉效果的。这样一个传统在西方到了宗教化时代,画的都是宗教里面的神。不管是圣母也好,不管是耶稣也好,不管是圣徒也好,都是人们尊崇的对象必须画的很真实,画的很准确,画的很精美这就奠定了西方绘画写实光影空间感配景奠定它的基础。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这个传统不是中国一直具备的,在魏晋南北朝还具备因为当时画没有分流。你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还不像但你看他的洛神赋,它的背景也是全部没有完全留白的。也就是说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个绘画的传统也还是用线描但是没有把山水、花鸟、人物分流,没有分流,还是混在一起的一直到唐代这个传统还有我们看唐代的一些绘画里面,包括到了晚唐,到了南唐我们看夜宴图,都还是这个传统。只是到了宋代,宋代要走文人画的路就刚才回到这个主题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说到这,你说的在早期的时候,山水为了人物画作配景。

到宋代的时候是人物是衬托山水,点缀这个发展方向已经改变了。其实中国画所有形式都是中国画,包括民间艺术也是中国画但是中国画的代表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形成就是宋

文人画的渊源。应该唐代已经开始。

唐代王维的时候,但是我们看不到。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提倡了绘画不能单纯的描写,而要表达绘画者的心态绘画者的感受

所以中国画的代表就是宋代推到一个高峰。

文人画不断发展的话,跟院画是并行的。院画在很大程度上在宋代是很吃香的。因为宋徽宗本人就画院皇上的画当然认为是艺术的一个境界但是文人画的影响大,因为文人是不会专业画画的,的画都是性情中的表达。

▲苏轼《木石图

表达个人的情趣。

意境情趣意境加情趣,这就是文人画的两大特色。其他的技术再好,但是在文人评价当中,说是匠人画

西方有个很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以一下子他的绘画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

对,但是文艺复兴没有改变绘画的根本性质,像达芬奇为代表的只是把西方绘画更精细化,更科学化。比如透视比例达芬奇把它规范到了科学化,或者光影之间的关系,都已经用科学的角度去进行了规范化和一些提升。没有上升到表达艺术家内心感受感悟的阶段。所以说西方的油画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也还停留在半艺术家的状态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妮

他达到这么一个高度的时候,突然就被照相机打败了。

西方绘画主要是照相机技术出现以后,冲击了传统精细的规划。因为照相技术可以拍出来瞬间形象更准确、更精密,如果是蒙娜丽莎碰到了一个照相,拍出来可能比达芬奇绘画还要精确。但是艺术是没有的,艺术家还是要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的。

▲达芬奇《蒙娜丽莎》

所以艺术家有的是表现自己当下的一种艺术感觉,或者是他综合修养一直形成的一种风格,都要有个性。

对,实际上东西方艺术到了一定阶段,都要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感受感悟,来重新塑造他观察到的事物的阶段。所以东方我们中国的水墨艺术,就成为主导了。水墨艺术之所以成为主导,就是文人画他们有

推动

他们有话语权,推动的结果。但是水墨画的发展远远比工笔画的发展广阔的多。所以说经过两个大的变革,一个我想就是徐渭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把水墨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水墨画追求的一个是意境表达,一个是水墨材质和颜料和水之间关系的处理。徐渭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从他那儿以后发展出来小写意,写意是要写心中的意境,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自由度大,艺术的成分大,而技术的成分就慢慢降落了。

▲徐渭《水墨牡丹图》

在这个背景下,绘画的艺术在水墨艺术的为主导的情况下,发展成大写意。大写意就是简略的概括性的来表达你要表述的内容。但是画家心目中的内容,不再是物象本身的内容。

我们以三个代表人,梁楷徐渭八大

八大就进入了大写意的地步。严格说梁楷还算是一种随意性的写照但是梁楷并没有创造出一个体系,徐渭创造出了一个体系了。到了八大突破了徐渭原来的小写意范畴,到了一个纯粹写意大写意但是中国画到大写意并没停。

▲吴冠中《山城

到了近代,由于上海海派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海派兴起以后,彩墨兴起,是受西方水彩画进入以后,开始画彩墨了。彩墨产生以后,就为后来我们的主题画中国画奠定了基础。你可以用彩墨画虾画万年青,为什么不可以表现工农兵,不可以表现革命题材呢?彩墨画的价值就在于它启动了我们开国以后主题画的先

西方在这个时候,他的印象派、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之后,它还是形成了很多种派系。但是没有一种统一引领的一个主流包括最后美国创立了当代艺术,这时候世界是百花纷呈

在西方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也在苦苦思索寻找变革思路,艺术就是这么奇妙,有不停的发展,也有不停的创新,我们下期再讨论这个问题,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