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老年人到了夏天反而更怕冷,这是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现象。空调一吹就手脚冰凉,夜里盖着毯子还发抖,别人吃冷饮解暑,他们吃了却腹泻不止。

不少人把这归结为“年纪大了体质差”,殊不知,这恰恰是阳虚体质在夏季表现得最明显的时间段

夏至临近,这段时间不是简单的“天热”,而是中医所说的阳气最旺、最适合“借热补阳”的黄金时机。如果错过了这15天,整个下半年就很难再找到这么理想的时节去调阳补虚了。

夏至不是养阳的终点,而是补阳的起点。

大多数人对“补阳”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吃点羊肉炖枸杞”或者“喝点人参汤”,但补阳绝非一碗热汤就能解决的问题。真正的补阳,是要借助“天时”,顺应节气运行的规律,把外在的热能引导到体内,让身体自己去“烧热炉火”。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立冬不适合大补,反而是夏至最该温补?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至正是阳气升腾到顶点的节点,此时阳气浮于体表,外热而内虚,是最容易“引阳入里”的时刻

错过了,阳气就会随着暑热消散,等到入秋再想补,就如同冬天在炉子里烧湿柴火,不仅不热,还冒烟。

抓住夏至前后的15天,是整年温补阳气的关键窗口。

补阳不是一个“老年人才需要”的事情。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久坐不动、冷饮不断、熬夜成常态,同样“阳虚入骨”却不自知。

一项2023年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600名上班族的体质调查显示,超过46%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阳虚表现,包括畏寒、疲惫、腰酸、消化差、夜尿多等症状,且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阳虚不是病,但阳虚不调,百病自来。

肾阳虚最容易表现为腰膝酸软、夜间频尿、性生活低下、手脚冰冷;脾阳虚则多以食欲差、腹泻、大便不成形、四肢乏力为主。更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律紊乱等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抓住夏至的15天,建议从这3个方向温补阳气:

第一个方法:晨起艾灸足三里+关元,每天一次,连做15天。

下周夏至:抓住温补阳气的15天,3个补阳法,温暖整年

足三里是“人体加油站”,关元是“元气总阀门”。选在清晨6点到8点之间艾灸,借助自然升阳之势,效果最佳。

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微红为度。但如果你本身阴虚火旺(如舌红少苔、口干咽痛),不建议自行艾灸,需请中医辨证指导。

第二个方法:温阳饮食不过火,重点不是“吃辣”,而是“养脾”。

夏天阳气上浮,脾胃最容易泄气。温补不是叫你大吃羊肉,而是要少寒凉、多温和、扶正气

推荐的食物有:糯米、山药、黄豆、鸡肉、桂圆、胡椒。尤其推荐一个食疗方:山药百合糯米粥——山药健脾,百合养心,糯米温中,早上空腹喝一碗,15天下来,脾阳会明显增强。

第三个方法:调节作息,利用“子午流注”顺势补阳。

中医认为,阳气白天在体表运行,夜里归于肾藏。所以中午11点到1点是阳气最盛时,此时静坐闭目养神10分钟,有助于阳气内收。

夜晚11点前入睡,则能保证阳气归根、肾气充养。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人体节律的精准把握。2022年《中华中医药杂志》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夜间入睡晚于零点的人群中,肾阳虚表现的发生率高出正常作息者31%。

很多人误以为“夏天阳气太旺,不用补”,其实正是因为阳气浮散,内部才更容易虚冷。年轻人夏天容易胃痛、女性月经推迟、老人夜里频尿加重,这些都与“内寒”有关。表热里寒,是夏至最大的健康陷阱。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焦虑和消极。《心理与健康》杂志2023年第12期报告指出,体温偏低和阳虚表现与慢性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尤其在40岁以上女性中更明显。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补阳不只是身体层面的调养,也有助于心理稳定。

很多人一提起补阳就害怕“上火”,这是对补阳的误解。真正的温补是“温而不燥”,是通过调整体内热能分布,让身体达到内外协调。阳虚导致的怕冷和湿热引起的上火,是两回事。补阳不是点火烧人,而是添炭暖炉。

夏至这15天,是一年中唯一可以“顺天时补阳”的机会。过了这个节气,阳气就开始走下坡路,那时再补,事倍功半。这15天做对了,整个冬天都不会手脚冰凉。

别再把补阳简单成吃点补药、喝碗鸡汤。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起床的时间、午睡的十分钟、晚上的一碗粥——都可以是补阳的方式。关键是你是否懂得利用时机,是否愿意为身体投资这15天。

你愿意等身体出问题再去“救火”,还是现在就开始“生火”?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李红.艾灸对改善老年人肾阳虚体质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8):24-28.
[2]张小云,郑淑芬.现代人阳虚体质的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4):1921-1925.
[3]王莉,彭涛.阳虚体质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2023,12(0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