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好,我是吉亚宁。

夏至这一天,6 月 21 日,是一年之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达到极致的关键时节。

一到夏至,全国各地的温度都高达35℃以上,但此时我们的阳气却都虚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正处于「虚寒状态」。不信你摸摸肚子,阳气偏虚的人的肚子都是发凉的。


这段时间里吹空调、吹风扇,或者吃下的寒凉食物,就很可能趁机留在体内,形成淤堵。

夏天可能还不明显,可能只是偶尔有些腹泻、关节发酸沉重,但是到了秋冬,此时埋下的病根就要发作了,一变天就感冒、老寒腿一受寒就疼得受不了…

老话说「冬病夏调」,就是要在夏至阳气最旺时趁热打铁:把虚寒的脏腑暖起来,把淤积的寒湿赶出去,整个秋冬自然就不用怕寒湿了。

该怎么做呢?主要有 3 个重点–提升体内阳气、发散体内寒湿、减少伤阳行为

提升体内阳气

想要提升阳气,有一个最便宜的又很有帮助的办法,就是【晒背】

我推荐你每天早晨 7-9 点晒一晒,这时候的阳光温而不烈,不至于晒伤,又能借助自然界阳气温补督脉,所以晒背又叫 “天灸”


督脉为 “阳脉之海”,统领诸阳,你平时晒晒督脉,就像给人体接通太阳能一样,让天地的阳气沿着督脉、膀胱经输布全身。

不过你一定要注意防晒,现在的太阳太毒了,特别是阴虚的同学,感到全身有些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回到室内,就可以用真正的【艾灸】,艾叶是纯阳之草,温补阳气的能力同样很强。

推荐穴位:关元、至阳,能固护阳气,防空调病。


【关元穴】不用多说,这是个保健大穴,就像 “人体的小火炉”,灸它能补元气,温养脏腑。

【至阳穴】你听名字就明白了,和夏至刚好对应,都代表达到极致的阳气,夏至这天灸它最合适。

发散体内寒湿

想驱除体内的寒湿,有 2 个很实用的方子,也是我一直提倡的–【姜枣茶】【四神汤】

先说【姜枣茶】,驱寒温阳很不错,做法也很简单,切 3 片生姜、掰碎 5 颗红枣直接煮水就可以了。


生姜味辛性温,《本草纲目》称赞生姜能 “通神明,去秽恶”,能温煦脾胃、发散表寒;再加上甘温的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很简单的两个药食同源的食材,能一边把陈年的老寒湿连根拔起,一边打开毛孔打通排毒通道,把体内的寒湿垃圾清理出去。

这个方子每天坚持喝,可以一直喝到 7 月 12 号入伏,我之前还分享过 5 种不同体质的搭配,可以点击下面的标题直达:《从立夏喝到入伏!1杯姜枣茶,5种新配方,脾胃差、容易上火的都能喝》

另一个健脾祛湿第 1 名方–【四神汤】,做法也同样简单,茯苓、怀山药、莲子、芡实各 1 份即可。

夏至阳气最旺却最容易虚!分享3步秘诀补足阳气、赶走寒湿!
这是最基础的养生汤剂,既平和、又不挑体质不挑人,绝大多数情况都可以喝。


想要健脾更全面,还可以每天喝 1 袋【党参茯皮本草饮】,是我专为【脾虚湿重】的人研发的方子,既健脾,又补脾。

我一直讲,养生要内养外调,内养的不分说完了,外调的【泡脚方】,也有不小的讲究。

首先是水温40-50 ℃ 即可,年纪大了皮肤不敏感,水温太高很容易烫伤,也容易出汗太多,导致耗气伤阴,泡脚反而泡出问题了。


然后是时间,最合适的时候应该是傍晚 17:00-19:00,此时肾经当令,能借助肾经活跃的气血,增强滋阴祛湿效果。

失眠的同学建议睡前 1 小时左右泡脚,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但是不建议泡了马上就睡,反而因为浑身的气血泡活跃了,更加睡不好。

最后我再分享几个泡脚的方子,大家根据情况选用:

1、暑热重:绿豆 + 薄荷 + 淡竹叶,清热不伤正;

2、湿气大:茯苓 + 苍术 + 藿香,健脾化湿;

3、心火旺:莲子心 + 百合 + 合欢皮,安神除烦;

4、脾胃虚:生姜 + 红枣 + 党参,温阳养脾胃。


减少伤阳行为


想要夏至养出好体质,养护是一方面,减少损耗是另一方面。要改变下面这些伤阳气的坏习惯:

1、熬夜、烧烤、啤酒、西瓜、冷饮、雪糕等等:熬夜会打乱阴阳节律,导致阳气虚浮;烧烤容易生湿热;啤酒等生冷食物则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削弱运化能力。


2、冷水洗头、洗澡:头部为阳气汇聚之处,冷水洗头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头痛;冷水澡导致毛孔骤缩,阳气无法宣发,还可能加重关节负担。所以夏天即使再热,你也不要图凉快冲冷水澡,温热水是最合适的。

3、空调温度开的很低,风扇一直对着吹:容易使寒邪入侵,阻碍气血运行,影响阳气升发。空调设置在 26℃ 即可,不要开太低。

最后,分享夏至节气的刮痧方顺刮手厥阴心包经200次,逆刮手太阳小肠经100次


还是老规矩,是适合大多数人的通调方,点击视频即可学习:

【没关注的同学记得关注我的视频号】


夏至时节,每一个养生小细节都关乎健康,要让中医真正走进日常生活里去,走进自己的习惯中去

别忘记【点赞】【转发】,让更多人抓住下肢养生黄金期,一起提升阳气、远离寒湿!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