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
——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任何人的死亡,包括自己,这不是几率问题,而是必然的结果与走向。但若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让自己在死亡之前觉醒自我,这需要无上甚深的殊妙缘起。必然,在我们的心中一直都有智慧的种子深埋,也一定有这样的缘分,让我们明白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未来我们要面对的将会是许多老人走向生命的终点,或者是身边人,或者是自己。“临终关怀”这个话题不可被忽略,如果要了解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点点滴滴和深层次的含义,相信这本书能给予我们答案。
我认为,智慧的信仰,与我们所崇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不是相悖和矛盾的,实际上它是通过“内观”,觉察、观察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心识、念头。如果有机会能让我们参透生死当中的妙义,我们人人都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的力量。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气。我的眼睛张开着,我知道我在哪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
NO.1
内容介绍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探讨生死哲学的书籍,由索甲仁波切撰写,郑振煌翻译。该书不仅提供了关于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包含了实行的方法,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以及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书中首先探讨了生命的真义和无常的本质。作者指出,生命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死亡,因此,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学习爱他人和获得知识。接着,书中讨论了如何通过反省与改变来克服执著。作者强调,了解无常是解除执著对我们的控制的唯一途径,而解除执著后,大悲心和慈悲心就会显现。心性是不死而恒常的。在临终关怀方面,书中提供了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包括如何表达爱、说真话处理未完成的事情、道别以及走向安详的死亡。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死亡的过程,包括濒死经验,如离身经验、隧道体验和光的体验等。全书还涉及了死亡与重生的主题,探讨了中阴的四个阶段,即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这些阶段帮助读者理解生死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最后,书中总结了共通的历程,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论和实务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找到终极的快乐。总的来说,《西藏生死书》是一本深刻探讨生死哲学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性的知识,还给出了实践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死。
“万物的本性都是虚幻短暂的,有分别心的人,视苦为乐,如刀上舔蜜。坚持万物实有的人,多可怜啊!同参道友们,往内观照。”
”
NO.2
推荐理由
读过《西藏生死书》,我的感受是懂得了人生的五大篇章。第一章,犹如初生于世的我们,带着懵懂的眼睛看世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都是新鲜的,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用来这次人世的这具“报身”在触碰这个世界,对这个“我”非常执着;到第二章,我们在一些对境中经历过了,也许这时候我们已经很老了,对同样的境界有了相当的认识,甚至我们能够认识到许多事物和境界都是假有的。这时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不会再被眼前这个水月镜花的虚幻世界所蒙蔽了,认为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甚至认为已经跳出了对“我”的执着,可是我们由于定力不足、修行不足,仍然在对境现前、业力现前、考验现前、缘起现前时,跟从前一样栽得头破血流。我们惊讶甚至懊恼地发现,来来回回、匆匆忙忙于人世间走一遭,到头来还是那样浑浑噩噩,无法解脱;到第三章,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返本归真,我们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苦海里泛舟已经尝尽其个中滋味,我们瞪大了眼睛希求跳脱这六道轮回,我们看到同样的对境一下子就能够记起曾经无数次犯过的错,可是我们居然还是没有跨过去那道坎儿,是什么牵绊住了我们?是无数世轮回中阿赖耶识的种子、是习气,障碍了我们的成佛之道。习气随业而转,所谓世人畏果,菩萨畏因,只有生生世世的修行,不造因果,习气散尽,才能真正跳脱轮回的命运。若能够做到这样,即便仍踩进那个洞(仍在轮回),我们相信,离圆满愈来愈近了;到第四章,即便我们再次轮回而来,一定能够深谙这世间的妙有真义,遇到无数次无数世我们曾经踏错的深渊之前,我们都能够谨记光明的指引,我们深知世间之苦、轮回之苦,谨记不应放逸,即便轮回而来,也能认清因果真相,开启般若智慧,走上菩提之道;到第五章,除非是乘愿而来点化世人,否则,我们已不再轮回于六道之中,而是真正归于真空实相,归于圆满,与宇宙一体,无我、无无。
我们读到的《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所著,但其实原本的《西藏生死书》是莲花生大师留在藏地的伏藏品,原名《中阴闻教救度大法》。
对于佛教徒来说,这自然是一本死后如何获得解脱的指导书。但抛开佛教徒的层面,里面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重大的意义。
死亡与轮回之间的过程叫中阴,在中阴身会有几次获得解脱的机会,尤其是临终中阴的时候。这时候业力还没有体现,只要跟着佛陀指引的明光走,就能获得解脱。但这时候主宰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不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外在意识,甚至也不是潜意识,而是更深的第三意识。我们在一生的时间里,如果不是一个放松和没有恐惧的人,那么第三意识也是无法放松和没有恐惧的。佛陀指引的明光有强烈的光强和声响,第三意识会由于惧怕而自然的错过这些指引,从而远离解脱。
如果想做一个内心没有恐惧的人,放松是最重要的心法。而这个心法的训练,只能在生的时候进行,死后一切都来不及了。我们观察身边总是很放松的那些人,会发现他们生活过得很快乐,好像也没什么烦恼。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放松的心态对于俗世幸福感的重要性,但很少人知道放松也是死后获得解脱的关键。无论从哪方面的意义来说,放松都是需要我们不断训练的技能。
二:当下是根本
当下的重要性已经不想再赘述,我几乎每一次的读书笔记都会写到。对于当下的领悟,最极端的体验应该是坦然接受失败。一个人性格的缺点,最终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坦然承认失败,输得也不止是金钱。如果事业方向选错了不承认失败,那可能耽误了无数好机会。婚姻选错了不及时纠正,那损失的可能是一辈子。修行如果不能坦然承认失败,就会狂妄而听不进善者的良言,这种损失可是要进入轮回的。
人生的所有对或者错,都是世人的看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只是因缘和合中无常的具体显现,仅此而已。因此对了也没什么可以骄傲的,错了也没什么可以懊恼的,都是无常当下的真实存在。百分百完全的臣服于当下虽然很难,但这是生命修行的唯一路径。《西藏生死书》中写到中阴身能否解脱的关键,就是臣服于已经死亡这个事实当下,不要再悔恨留恋生前的东西,否则就无法解脱。当佛陀指引的明光来到,人们由于无法接受已经死亡这个事实,因此会产生各种纠结和徘徊。
除了对生命本身以外,还有对世间各种名利和亲情的不舍,这些都会阻碍我们接受佛陀明光的指引,从而错过解脱的时间。可见,生命还在的时候不能臣服当下就不会幸福快乐;而生命不在的时候不能臣服当下损失更大,连解脱的机会都抓不住。
三:磨难与挫折是升维的必经之路
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南瞻部洲,是充满磨难的挫折的地方。除了南部,东部和西部北部都有人类居住,其中东胜神州永享安乐、西牛贺洲生活富足、北俱庐洲长寿延年。但是,只有生长在地球才有机会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解脱是需要对境的,而磨难和挫折就是最好的对境。其实抛开解脱与否,在俗世间生活我们的体验也是如此。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很难培养出大成就者。
看看历代的帝王将相,真正名垂千古的,哪个不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当我们回想过往的人生,那些最幸福的时刻也往往不是锦衣玉食的时光,而是那些在磨难中一边前行一边成长的历程。现在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留一份产业,让孩子以后少些磨难。其实这种做法可能真是害了孩子,还不如省下时间多陪孩子出去环游世界。成长只能经由自身经历和感悟才能获得,任何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留金钱不如留经历和磨难。我们听说过挥金如土的王思聪和亏光家业的李兆会,试问有几个富二代是成器的。
只是没有大的成就也就算了,实际上富二代的生活幸福感也很一般,甚至得抑郁症的比例超过普通人 。如果把人生历程看做一部电影,磨难和挫折就好比是那些高潮或者反转的镜头,可为什么世人都想去体验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哪?!佛祖设置磨难和挫折,就相当于父母在历练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历练生命才能升维。人身难得,有机会经历磨难和挫折的人生更难得。愿世人好好珍惜,不要把磨难当成不好的东西想方设法去规避,而是要勇敢坦然的面对。
四:生和死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死亡要面对的问题,本质上和生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简单说,都是要安住当下、体验生命一切的酸甜苦辣。酸甜要坦然面对,苦辣也要充满喜悦的接受。这个问题如果生的时候不能修炼好,那么人生就不会真正幸福,死亡的时候也无法解脱。所以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生死只是生命轮回的不同状态,就如同太极中的阴阳,总是相互交替又相互包含,仅此而已。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深入探讨生死哲学的书籍,由索甲仁波切撰写,提供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洞察。以下是几个推荐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
正视死亡:
-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本书帮助我们正视死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准备。
-
生命的意义:
-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反思生命的意义,探索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不仅仅是生存。
-
情绪管理:
- 书中讨论了如何管理死亡相关的情绪,如恐惧和焦虑,提供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来减轻这些情绪的影响。
-
临终关怀:
- 对于医疗专业人员和家属,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提供舒适和尊严的临终关怀的指导。
-
精神成长:
- 通过学习如何面对死亡,读者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成长,增强对生命和宇宙的更深理解。
总之,《西藏生死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精神和成长的指南。它帮助我们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从生到死。
不了解死亡的人,不懂的敬畏生命。 关于死亡, 听听陈坤怎么说。 以下是陈坤的自述文。

没有研究过死的人生不值得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这一生虽然看起来很漫长看不清前路,但是在死亡面前,很多事情就清晰起来了,那些隐藏在众多琐事中的重要的事一下就清晰了起来。
所以研究过死的人才能活得更好。
01 推荐大家读这本书的原因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讲关于生死的书。
众所周知,死亡这个话题在汉文化里是一个非常避讳的话题。
我们小时候大人们会让我们尽量少参加葬礼,极力避免接近死人。导致死亡给我们的印象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充满了无限的恐惧。
当我翻开《西藏生死书》这本书时,依然是怯生生的。
但是我读完后,极力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原因有三点:
(1)有生就有死,不管我们接不接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终点:死亡。正视死亡,让我们可以向死而生。
(2)没有人能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所以我们需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提前做好准备。
(3)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我们能更好的面对生离死别。
这本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
02 死亡让我们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如何把这个由生走向死的单程路过得无怨无悔?
人活一世,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忽略死亡,或者正视死亡。
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恐惧。
当我们能够直面死亡,知道自己无法逃避死亡,其实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我宁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人生的终点。
死亡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活着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的工作。
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内心总是被愤怒、执着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03 帮助临终者死得安详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必经过程。
虽然我们在死亡之后,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
尽管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但是在快要死亡的时候,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
透过禅定中对于死亡过程反覆的认识,一位有成就的禅修人,能够藉着他的实际死亡来获得极高的证悟。这就是为什么老僧都在禅定中过世,他们的身体经常在医学上宣布死亡后很久才开始腐败。
帮助别人死得安详,与准备自己的死亡同样重要。
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孤立无援,如果出生时没有人照顾和关怀,我们必然活不下来。
临终者也同样无法帮助自己,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帮助他们死得安详自在。
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把临终者的心变得更紊乱。
我们帮助临终者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死得安详。
熟悉修行方法的临终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话,就可以获得鼓励和启示;如果我们能够以亲切的口吻恢复临终者的信心,即使他们再平凡,都可以让他们在死亡的时候,产生安详、平静的心态。
写在最后:
《西藏生死书》这本书让我们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是一本值得终生阅读的庄严之书。
这本书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如何通过修习禅定来帮助我们克服恐惧情绪,去坦然的面对生活的无常。
因为生活的无常是常态,学习了禅定,将是我们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
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也是通往证悟之路。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能找到让我们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