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产生于何时?这里讲的武夷岩茶即乌龙茶,流行的答案有三种:一是产生于清初康熙年间,地点为闽北。这是最主流、教科书式的观点。二是安溪首先发明了乌龙茶,制作方式传入闽北,然后产生了武夷岩茶。此说又分成两个阶段,早前的百度百科“乌龙茶”词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而2024年6月又有网文称,安溪县的族谱通过记录苏良制茶工序口诀和相关历史事件证明乌龙茶起源于明正统年间,苏良被尊为乌龙茶茶祖。其口诀原载于安溪西坪镇松岩村建于明朝的苏氏古厝牌匾上,牌匾的落款为明正统五年(1440)。这表明苏氏最迟在1440年就已经总结出了制作乌龙茶的方法。三是产生于明末清初,地点武夷山。此说的代表人物为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
姚月明,1931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专业,分配到福建省崇安(现武夷山)茶叶试验场工作,曾先后任作业区主任、加工厂厂长、科技站站长、副场长,场长、党委书记,南平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地区茶科所所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五十年代开始研究大红袍,从母本上扦插茶苗,采用无性繁殖技术,使大红袍种植面积达几十亩,为武夷岩茶崛起增添了关键品类支撑。

姚月明参与茶场的恢复性建设,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中国第一个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对岩茶进行新品种培育、粗制加工以及专项调查。1961年他到安徽农大汇报成果,引发武夷岩茶热,指导100多名学生论文。此后年年有二三百名大学生来茶场实习、研究,崇安茶场和武夷岩茶声名远扬,促进了其在全国茶叶界的崛起和知名度提升。1983年崇安茶场陷入困境,负债200多万元,姚月明临危受命出任场长。他带领销售人员拓展市场,将4000多袋库存茶叶销售一空,使企业扭亏为盈。并在两年内还清债务,还建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厂房,促进了茶场的稳定发展,为武夷岩茶崛起奠定了企业基础。
姚月明在《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武夷岩茶之崛起”中讲到: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因两者有根本区别,前者应解释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散茶等诸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的半发酵茶。
武夷岩茶产生的三说中,笔者倾向于姚月明之说。而且比他的明末清初观点更进一步: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鼻祖,产生于明中晚期,具体内容在相关媒体上有详细论述。回到上述三说的第二说,如果安溪的“苏良”说被专家考察予以证实的话,毕竟美事一桩,我们当然持欢迎的态度。但是,这牵涉到武夷岩茶与安溪乌龙茶的产生孰先孰后之争,应该有令人信服的考查证据。说实在话,对于“苏良”之说,我心中仍有诸多疑问,难以贸然认同。以上看法,欢迎读者方家发表高见,共同研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