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俊
单位 | 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区服务中心、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
在贵州先后参访全国禁毒教育(贵阳)基地、阳光关爱医院、中曹司街道阳光驿站、贵州省禁毒志愿者协会,我深受触动,对禁毒工作的系统性、创新性和社会共治模式有了更深的思考。现将本次学习的收获与启示总结如下:
一、以真实为刃,筑牢禁毒教育防线
全国禁毒教育(贵阳)基地的展示极具冲击力,其核心在于“真实”二字。五大板块内容紧扣毒情现状、危害剖析、防治成果等,通过吸毒者人生轨迹记录、吸毒前后对比影像、毒品侵蚀人体3D模型等直观载体,将“毒品毁灭人生”的逻辑具象化。
例如,某案例中,曾经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因好奇沾染毒品,最终家破人亡;身体涉毒后器官衰竭的图片令人触目惊心……这种沉浸式教育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让参观者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毁灭性打击。
启示:禁毒教育需摒弃“口号式”宣传,聚焦真实案例的挖掘与呈现,结合科技手段增强体验感,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形成“不想吸”的心理防线。
二、创新收治模式,破解病残涉毒人员管理难题
阳光关爱医院的实践是贵州禁毒工作的一大亮点。作为全国首家“公助、民建、联管”病残吸毒人员收治机构,其在2019年前后收治量达二三百人,有效解决了传统强制隔离戒毒所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病残涉毒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尽管当前医院因社会需求转型为精神障碍专科医院,仅余1名涉毒人员,但前期探索为特殊群体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政府主导下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医疗救治+心理干预+康复培训”一体化体系,既保障了公共安全,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启示:对于特殊涉毒群体,需突破体制壁垒,通过多元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在依法管理的同时兼顾人性化服务,方能破解“没地关、管不住”的治理困境。

三、社区驿站赋能,构建去标签化康复生态圈
中曹司街道阳光驿站的运作模式展现了基层禁毒工作的精细化与创新性。驿站打造“1+N”社区帮扶网络,整合司法、民政、就业等部门资源,形成“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机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五位一体”跟踪服务制度,配合“爱心积分”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会融入度。“去标签化”与“仪式感”相结合:驿站既是涉毒人员接受康复治疗、就业培训的场所,也是普通居民休闲活动的社区空间,通过“阳光工程”将禁毒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消除社会歧视。同时,社区戒毒康复的“执行宣告”“解除仪式”等环节,通过庄重的流程设计,帮助涉毒人员重建尊严感与社会归属感。
社戒社康充满仪式感
启示:社区是禁毒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需通过场景融合(公共服务与康复帮扶结合)、机制创新(考核驱动与社会参与结合),打造包容、支持的康复环境,让涉毒人员真正“回归社会”。
真实照片Ai处理后
四、同伴互助前行,志愿力量点燃重生希望
贵州省禁毒志愿者协会的经验彰显了社会力量在禁毒工作中的独特价值。
协会中,吸毒“过来人”的现身说法成为最具说服力的帮扶资源:他们分享吸毒前的生活轨迹、成瘾后的挣扎以及戒毒的心路历程,这种“共情式”交流打破了传统帮扶的隔阂,让戒毒人员感受到理解与接纳。
在就业帮扶中,志愿者们不仅提供岗位推荐,更注重心理建设与社会适应指导,尽管曾因个别案例的挫折(如一人不良行为影响团队就业)面临挑战,但始终坚持“去标签化”原则,强调“错误可以改正,人生可以重启”。
启示:同伴教育与志愿帮扶是禁毒工作的重要补充,需建立“过来人+专业社工+企业资源”的联动机制,在解决实际困难(如就业)的同时,修复涉毒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其戒毒信心。
五、总结:禁毒工作的核心在于“共治与重生”
贵州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禁毒绝非单一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顶层设计是基石,将禁毒纳入党政考核体系,确保责任压实、资源到位;社会参与是动力,培育志愿者、社工、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专业服务+情感支持+资源链接”的立体帮扶网络;人文关怀是核心,无论是阳光驿站的去标签化设计,还是志愿者的同伴教育,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尊重——帮助涉毒人员摆脱毒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助其重建尊严、回归社会,真正实现“戒断毒瘾,重启人生”。
未来工作中,我们需借鉴贵州经验,立足本地实际,以“共治”破局,以“重生”为目标,让禁毒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