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落地桃园机场那天,是晚上六点,走出航站楼的时候,脑子里冒出一个大问号:这就是台北?灯光黄黄的,机场一股年代感,像是十几年前的老火车站扩建版。
我坐上机场大巴,沿着高速开进市区,窗外一路广告牌不多,招牌多到眼花,中文、繁体、英文、日文混着来,我光用眼睛就累得跟翻字典似的。
到了市区,第一眼看到台北街头,我当时真想笑出来。不是那种鄙视的笑,是一种“你也太真诚了吧”的那种反差。
路边的楼,好像每一栋都经历过“岁月蹂躏”,外墙斑驳、空调老旧、阳台堆着奇形怪状的杂物,塑料椅、扫把、晒衣架、还有好几层自己加盖的铁皮房。
这地方穷?又不穷。说旧?却有种很奇怪的“活着”的感觉。
就像一个年纪大了、打扮不潮的人,浑身都写着“我不在乎你怎么看”。
我那一刻,突然对这城市有点好感了。
人太热情,有点招架不住
我住的是台北车站附近的小旅馆,一晚八百台币出头,换算下来不到两百人民币,地方不大,但干净。重点是老板娘真的热情到让我有点慌。
我刚进门,她就端茶倒水,叽叽喳喳问我是不是第一次来台湾、有没有去101、有没有吃过卤肉饭,讲到后面她还主动画地图,说哪边好吃、哪边小心坑。
我连话都没插进去,一边点头一边尴尬微笑,心里想着:阿姨你慢点,我这脑袋还在找Wi-Fi信号。
隔天我去找早餐店,问路的时候随便拦了个大叔,居然陪我走了整整一个路口,把我送到店门口,还问我要不要帮我点。
这种被“过度服务”的感觉,前十分钟会感动,第十五分钟开始有点社恐,第十八分钟会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哪儿写着’需要帮助’了?”
美食多是真的,好吃也分人
说到吃,台北是真的花样多,每条巷子都能拐出一堆小吃摊。
第一顿我吃的是大肠包小肠,香肠包在糯米肠里面,淋上蒜泥、酱油膏、香菜、花生粉,看着奇怪,咬下去那一口我当场愣住,怎么说呢……有点像热情过头的朋友,把你喜欢的、讨厌的、意外的都往你嘴里塞。
不是不好吃,是有点“太拼了”。
蚵仔煎也是。我吃的那份蚵仔煎,蚵仔大得吓人,咬下去汁水炸开,黏糊糊的皮混着甜酱,我还没嚼完就有种“我是不是在挑战一款终极料理”的幻觉。
不过豆花、卤肉饭、鸡排这些,真的是稳稳中正,口感清爽,分量不虚,好吃得很安心。
夜市那边更夸张,宁夏夜市人挤人,胡椒饼排到街角、臭豆腐香得要命,走三步就有一家饮料店,手摇茶加珍珠能多到你怀疑它是不是按公斤卖的。
但我也不是每样都爱吃,有些我真搞不懂,比如“猪血糕加香菜加花生粉”,你这是点了个祭祖套餐吧?
地铁像教科书,街头像漫画书
台北地铁,是我见过最规矩的地铁之一。
大家排队不推不挤,列车一来一走,站台干净得像刚擦过,车厢里安安静静,没人打电话,没人吃东西,甚至连表情都不多。站在那儿,瞬间就有种“我要正经做人”的压力。
但地铁站外的街头就放飞多了,霓虹灯五花八门,cosplay、街头艺人、穿萝莉装的高中生,还有举着牌子卖手游点卡的大叔,一种“地下城与现实社会”的拼贴感。
台北人很会表达自我,穿得浮夸没人看你,站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只要别扰民也没人管你。反倒是穿得太朴素,在某些街区会显得像“来交电费”的。
这种“你想做啥就做啥”的风格,久了还挺舒服的。没人指指点点,没人盯着你打量。你怎么活,都是你家的事,没人干预。
这点,真让人轻松。
高雄像个热情大哥,台南像老派绅士
台北呆了几天,我想换换口味,坐高铁去了高雄。两个多小时,车稳得像在办公室打地铺。一下车我整个人懵了,阳光好毒,风像拿吹风机往脸上猛灌。
可人是真的热情。
高雄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跟我聊天,聊到一半居然把车停路边,给我指路,还跟我说:“台北人矜持啦,我们南部才是正港的台湾热情。”
我说你这太热情了,我快被烤熟了。他还递我一瓶矿泉水,说:“慢慢玩,别中暑了。”
高雄街道比台北宽阔,绿化也更野性一些,到处都是电动车和便当铺。晚上的六合夜市亮到晃眼,牛肉汤、木瓜牛奶、麻油鸡一个比一个香。
后来去台南,感觉一下子又从火锅切换到了老火汤。
台南就像一座被时间温柔保养过的小城,红砖小巷、日式老屋、巷子里有猫,古迹多、庙宇多、手艺人多。路上有骑脚踏车的爷爷、晒太阳的阿姨,还有一对对走得很慢的情侣。

我在一个老胡同转弯时,突然闻到桂花香,抬头看见一个骑小摩托的女孩背影飘着长发,那一幕不夸张,像日本治愈电影。
台南不是要惊艳你,是用那种“不争不抢”的感觉,慢慢在心里种一棵树。
台中不冷不热,花莲人真像仙人
台中,我只能说很台中——没什么特别不满意的地方,也没特别惊艳的地方!
是那种“住下来可能会喜欢,但游客来了会觉得……嗯,好像少点什么”的城市。
不过彩虹眷村是真的可爱,不大,全靠色彩撑气场,但老爷爷当年坚持涂满整座村子的那股“我就要画、我不听你们的”劲儿,还是很打动人。
接着我去了花莲,结果车一出隧道,风景直接变频道了。
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绿油油的山,人少到不敢信,骑个摩托在海岸线兜风,四周静得像没人住。走进市区,店家讲起话来都慢吞吞的,早上十点还没开门,晚上八点就打烊。
我本来想在便利店找点吃的,结果老板说:“你等我一下,我煮碗面给你。”
我说:“啊?你店里不是有微波饭团吗?”
他说:“不健康啦,你远道而来,吃碗热的好。”
他煮完还在面里加了点青菜,最后说:“我们花莲人比较佛系,不赶时间啦。”
我那一口面下去,眼泪差点掉出来,不是因为感动,是在大城市活得太紧绷了,突然有个人这样对你好,反而不知所措。
消费没想象的低,便宜也讲人设
很多人以为台湾消费很低,其实看怎么玩。
交通是不贵,地铁和公交基本不超过六块人民币。小吃也便宜,卤肉饭一碗20~30块,夜市摊能解决一顿晚餐,预算不用爆。
可一旦走进“文青风”的地方,那就不是同一个物价体系了。
我在台中一个咖啡馆点了个“手冲+司康”,店小得不能再小,装修是那种“破旧日式+手工原木+一堆干花”的组合,菜单字小得像藏头诗。
账单来了,300台币多一点,我一边嚼那块咸咸甜甜的小饼干,一边想:这是文艺值加价了吗?
后来在花莲买纪念品,一个刻着“台味十足”的钥匙圈卖我120台币,我本来犹豫,摊主看出我在想什么,直接来一句:“独立设计啦,学生做的啦。”
我忍不住买了。不是因为值,是因为那句“学生做的”让我不好意思讲价。
最台湾的,不是景点,是这些瞬间
我去便利店买早餐,收银员是个学生模样的小男生,看到我手上拎着背包,主动说:“你是在旅行吗?要不要我帮你热一下饭团?”
我点点头,他笑着说:“欢迎来台湾啦。”
我在夜市走累了,坐在一间甜品铺门口歇着,老板娘过来递我一杯水,说:“喝一下啦,今天好热。”
我走在花莲海边,远远看到一个大叔在岸边钓鱼,我过去问能不能拍一张照片,他说:“当然可以,你要是想学,我还可以借你钓竿。”
这些人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来自哪,没目的、没功利,只是顺手帮了你一下,然后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这一整趟台湾行,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旧,有的地方贵,有的地方美。
有些事,没那么方便啦
台湾整体确实让人舒服,不过,有些地方也不是那么“天衣无缝”啦!
第一个让我有点烦的,是马路太窄、车太多、摩托太狂。
台北和高雄市区,街道不宽,摩托车咻咻咻地飞,有些还是逆行的!一开始我走路都提心吊胆,红绿灯明明绿了,我还得左右看个三遍,生怕被哪台乱钻的机车“抄后路”。
第二个是垃圾分类跟火箭学一样难。
不是我懒,是真的太细。瓶子要冲干净、盖子要拆开、塑料膜要分袋,连塑料袋本身都分“有字的”、“没字的”。
我有次在便利店吃完饭,站在垃圾桶前犹豫了快五分钟,后面阿姨看不下去,帮我把整袋垃圾翻出来一件件教我分。
第三,住宿性价比有点虚高。
你说住民宿吧,一晚五六百人民币,也不是便宜,可打开房门一看……就是老房子刷了白墙,床单和毛巾“清新风”,连电视都是老款的。
有点像“情怀旅店”,住起来却没多大情怀。
然后就是现金用得还挺多。我本以为台北多便利店、夜市这么发达,应该都能刷卡,结果不少夜市摊和小吃店只收现金。
你说这年头,出门还得时刻留一叠纸钞在包里,有点不习惯啦。
所以别幻想台湾是个体验感拉满的地方,可可爱爱没错,可也有“卡壳”的小现实,得准备好心态来体验才行。